雖然小飛喜歡去旅行,但對於香港的事物,卻沒有細心留意。今次從報章上看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有一個關於敦煌的展覽,這是小飛第一次到這個建於2000年的博物館。
乘屯馬綫到車公廟站,步行2分鐘,便可到達香港文化博物館。路標非常清晰,小心會經過一條單車徑,過馬路就要小心點了。
今次中國借出部份珍貴的文物,在博物館展覽。其實如果留意的話,大型的展覽,都會放在位於尖沙咀的香港藝術博物館。既然今次敦煌展放在較偏遠的文化博物館,展品就不會太多,所以不能給予太大的厚望。
這次展覽50件敦煌文物,包括首次出國的彩繪「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約20尊文物真跡及19幅絹畫臨摹本,以及過百件多媒體數碼展品。展覽中特別展出的是榆林石窟第25窟,其規模僅次於莫高窟。
敦煌石窟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壁畫,當然沒有可能把莫高窟的壁畫帶到香港,所以只能用一些大型的印刷技術複製敦煌壁畫,顯示予觀眾面前。據說現在敦煌莫高窟的景點展覽,基於文物的保護以及對一些細節的詳細展示,有些石窟已經採用數碼技術或者是視像效果技來展現。你可以說未能親眼看到珍品而感到可惜,但另一方面通過現代技術卻可看到一些不能展示的珍貴文物。
所有事情,總是兩面的。
小飛最怕人多,所以一早到達文化博物館,今天人流不多
2樓展館的走廊,複製了一些敦煌的壁畫,貼在玻璃牆上。
數碼影片
再進入展館,迎面而來的是重頭珍品: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 (公元 8-9 世紀)
造像的風格:尤其眼的彎曲線條和色彩,例如藍色眼睛,眼眶內殘留的紅線,有明顯的尼泊爾藝術特點,與藏傳佛教藝術應有關係。
此彩繪鎏金尊像,上有五尊像。正面、左右及背後的四身佛坐像,似組成佛陀禪定、苦修、降魔、傳法群像。正面的佛陀表現降魔成道手印,右側一身作禪定印,左側的一身右手上舉。施無畏印。背後身穿通肩銅袈裟,作冥想,應是苦修像。
驟眼看來是一個個小釘,原來是一尊尊佛像
坐佛銅像 (北魏)
看到所有壁畫展品,都是印刷本,只有三幅是臨摹本。
有趣的是,雖然知道觀音十八變,可男可女,但看到臉上的鬍子,總覺得有點不習慣。
男相的觀音站在此中湧出的蓮台上,觀音三眼,似密宗觀音。冠上沒有化佛,正面見五顆大寶珠,觀音左右分別畫救難場面:墜落金剛山、入大火坑、被人推墜、毒蛇猛獸。環境均設為山間崖岸,整幅畫以深淺不一的綠色寬帶或疏或密橫向貫於畫面,顯得統一而有變化。
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圖(莫高窟第十七窟,五代)
圖中在基本素色的五台山景中。從通身光的瑞相附近飄來五朶大雲彩,拖着長長的雲尾。雲彩以深藍色為地,上以鮮紅淡綠的色彩,突出主尊文殊和他的眷屬。文殊的面和手指作柔和的暈染,以遊戲坐坐威猛的獅子上。
坐騎獅子深藍色,淡綠鬃毛,胸前掛帶紅櫻球,顯示的不再是舊樣的崑崙奴,而是穿紅袍的于闐王。
這幅地藏菩薩畫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衣着圖案
最初看這幅圖畫,只看到千手觀音,找了很久才看到他的其餘十個面相。
忽然想起江戶川亂步——明智小五郎的「怪人12面相」。
另一幅千手千眼觀音作品,留意他的手心有眼睛的。
這幅絹畫的千手千眼觀音三眼,戴化佛冠,冠上再有化佛,有42隻大手,定慧二手作合掌,里智二手入定印,其餘大手各執法器或托日月,其他小手不詳畫,只畫出手上的眼。小眼排成五圈,以淺朱紅色間隔,與觀音的身光融合為一體。觀音背後以深藍色為地,上散佈白色星紋,有濃厚的裝飾風格?其上分左右或46身赴會。助會的佛和部眾。
旁邊均有榜題,上有尊名,包括西方三聖的大勢至菩薩、四大天王:密教的如意輪觀音、不空羂索觀音、明王、Ming 帝釋天、大梵王、功德天女、婆藪仙等。
這幅降魔成道圖有一個非常吸引的地方,就是佛祖頭頂的玄光。一般來說,作畫都只會畫一個圓形代表佛光,但這幅圖畫的佛光卻有如閃電流線型的玄光。
圖中的佛陀右手下按作降魔印,頭上有金色肉髻,佛陀在其下成道的樹被繪成一個開花的寶蓋。這一幅降魔成道圖吸收了密教元素,釋迦佛上下各有一尊忿怒尊守護,上面的三面八臂。下面的戴骷冠,四臂,腳踩降伏的魔眾。
圖中的魔眾有不少新形態,除了北朝已有的獸頭人身上,肚上長臉,還有半肉身半骸骨的,多眼的,眼中長蛇的,又有口生煙雲,下身噴火,所執兵器除了刀劍弓矢,還有出火器、風袋,除了走路。還有騎獸,左下角已見車翻人仰的敗象。藏經洞有降魔變文,以說唱方式向大眾宣講佛教內容,大概也是如此圖般,誇張只能事。
本圖除了中間釋迦牟尼降魔的主要畫面,以左右保幅,分別繪出釋迦12神變,佛陀於降魔之後,都有神通變化,但是降魔成道圖上多數不畫,此圖是唯一表現神通變化的降魔成道圖。圖畫的下緣也畫出了橫幅,畫彩雲轉輪聖王七寶。
佛的背光 ---南北朝時期流行這樣畫法
前面的作品比較工整,色彩鮮艷。之後進入一個模擬的石窟,會感到去莫高窟觀賞的狀況⋯⋯就是看到殘缺的壁畫。
榆林石窟 (25窟, 中唐)- 北壁 彌勒下生經變
西壁文殊菩薩
昆崙奴引領青獅白象應援助陣
東壁八大菩薩曼茶羅
敦煌壁畫少不免歌昇平的場面 - 南壁 觀無量壽經變圖
莫高窟第172窟,南壁,是根據「佛說觀無量壽經」所畫的經變。無量壽佛可音譯為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變所描繪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種種莊嚴殊勝,樓閣由寶石組成,下有金沙鋪地的七寶池,天上有不鼓自鳴的樂器和散花飛天,還有孔雀、迦陵頻伽和共命鳥等珍禽在宣揚佛法。自然風吹動七寶樹,會發出各種和諧的聲音,池中蓮花打開,可見虔誠的信仰者往生到這沒有痛苦的淨土。
樂舞伎
左下角的樂舞伎有點男相,竟然讓我想起日本某男歌手,我傻咗
左邊的是不是一個雙頭鳥的樂手?
鼠出沒注意!有沒有看到老鼠?
這隻小白鼠就在佛祖旁邊的走廊上,據說瑞鼠在畫中代表了財富。
畫上仙鶴或飛天不足為奇,出現老鼠就感到有點詫異。
之後的展館主要是一些用數碼技術展示的片段或故事,比較適合小朋友觀賞。
電子屏展示壁畫看故事
九色鹿故事
很快就看完敦煌展館。文化博物館還有其他的展覽,包括金庸展、粵劇展和香港60年代開始的歌影視記錄。3樓還有一個李小龍館,不過小飛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參觀。
名伶吳君麗在「百花亭贈劍」的道具
名伶林家聲在粵劇「武松」中的道具
總括來說,這個敦煌展雖然沒有太多真品,卻可見花了不少贊助金和不知多少人的心血及設計,才作成這個展覽。花$10元可以看到「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在現在沒法去旅行,就算去旅行亦未必可以看到的情況下,如果對敦煌有興趣,又有工餘時間,這次展覽亦值得一看。
資料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