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事說,如果我喜歡看故宮博物館,又看不明第七館的話,可能對M+博物館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其實小飛八卦,M+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性的博物館,所以小飛也一直有興趣去八卦一番。
M+博物館距離九龍站路程比較近,步行10至15分鐘左右可以到達,而不需要坐文化專線小巴。從圓方木區往金區乘電梯上二樓,有戶外天橋直達M + 博物館, 只需步行十分鐘。因為11月12日博物館滿一週年便沒有免費進場,所以趁熱鬧看看博物館是什麼一回事的朋友就盡早去參觀。之後標準門票HK$120,想參觀為期六個月的波點女王草間彌生作品展HK$240。地下大堂的「此地彼方」展覽廳則仍然免費。
展館主要在2樓,3樓是空中花園,可以看維港風景,地庫B1層是影像空間,並沒有展覽品,地庫B2的潛空間仍未開放。
地庫B2 - 陳箴 雙圓桌 (1997) - 媒材:椅子、木、金屬支架
3樓空中花園
遊戲地景 - 雕塑源自雕塑家兼設計師野口勇
2樓展館
M+博物館二樓,遙遙相對故宮博物館
這個風景,是在2樓的洗手間走廊拍攝的
小飛第一個走進的館,是「個體,源流、表現」藝術展。
對於這個館的印象,我只能說一句:「藝術,識條鐵咩!」
有些展品,聽到了導覽,也不是太明白。
有些展品,沒有語音導賞,題目又標題為「無題」,小飛就真的是太不明白了⋯⋯
Dada 看到這幾張作畫,其中左上角第二張,Dada 說好像有點難畫,
看到牆上的資料,其實這是流體畫,倒轉放置。就好像小學時候寫大字,墨汁未乾,就拿起紙張,墨汁往下流,然後倒轉來放⋯⋯
藝術家想到這樣創作,你想不到, 因此你不是藝術家, 講完。
藝術家的思想和創作時的心境,就是那麼難以理解
以下的畫作和裝置,你看得明就明,看不明就不明了。
有香港的藝術家以此作畫做了一個瓷磚感應作品,親身到現場才能體驗。
很抽象吧!這是一對長頸鹿,現場看才看出特別之處, 照片拍不出來。
把在畫布炸了。 薰黑後作畫,點解要用火藥炸呢?
很優美的藍,不知為何, 我想起冰島看到的瀑布,這個風景畫是西藏和美國共三個地方拼合在同一作畫中。
這是小飛很喜歡的一件藝術品。(要現場看啊!)
另一件有意思的創作
不要以為亂七八糟,亂畫一番,細看畫作裏面有不少狗隻。
這個看起來也像亂七八糟,但其實非常精細。第一眼看到,就像有無數的車輛在天橋中行駛,其實這是密麻麻的大廈,畫作使用回收報紙創作的。
五個沒有門大籠牢,好像困著失去自由的小鳥
在展廳中曾經看到一幅照片,冰冷無人的石屎世界裏,有一對情侶在天台親熱 -- 冷靜與熱情之間。小飛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剛好有個工人在欄杆旁休息,感覺大概就是這樣了。
牆上大型書法作品由M+委約董陽孜女士為博物館開幕所創作,展期為一年。從《易經》選句,其中四句各佔柱子一面,第五句則環繞另一柱,矗立在地下大堂中央,將中國文化經典融入當代的建築空間,為文字欣賞帶來全新的體驗。作品意涵及行楷並用、點出《易經》中天、地、人互動的道理。
參觀另一個館,以懷舊為主題 , 創作中有一點超現實的新意
九龍城寨的鳥瞰圖(小圖),原來跟美孚新邨差不多。
這張三人椅,非常吸睛。不過用塑膠,是不是不環保呢?
超小的藤椅,想起小時候在影樓的椅子
工業風的椅子,小飛喜歡這個概念
這椅子會坐得舒服嗎?
博物館內收藏九千幾件藝術品,仔細地看,整天也看不完。個人頗喜歡視覺效果的影像式展品和獨特的家具設計。
午後參觀遊客非常多, 可惜小飛遇上了幾個必要把自己和展品同框, 講話大聲的的大媽, 打斷了欣賞的興趣。
下面是價值連城, 1500萬的居酒屋吧枱,每人只限看半分鐘 。
八十年代在東京營業的壽司吧在香港重建。
這間「清友壽司吧」80年代在日本東京營業,同傳統壽司吧有些不同,例如上菜的吧枱和地板都採用花崗岩磚,設計在當年而言屬於前衛,是日本知名室內設計師倉俁史朗之作,亦是他在世上三件僅存的室內設計作品之一。
壽司吧結業後保留下來,七年前由M+博物館用1500萬買入,在日本拆件再運送來港,無論是磚瓦上面歲月痕跡,抑或是木板牆身,以及廚櫃上的磨損都一一還原。策展人希望,藉此帶出舊事物都有其價值所在。
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橫山育子:「我們如今建成的所有事物,咖啡店、餐廳、商舖,都是有人設計的,有人建成的,背後是有故事的,背後是有血肉的。但我們很容易就會忘記,如果覺得它們乏味了便改變,興建新事物,我想帶出的是,室內設計的重要性和經驗,這是全球性的,不只是關於日本、香港、美國。」
眾多展品中除了小凳以外這張大梳化椅應該是我們的最愛, 都說啦, 我們好像進入了Franc Franc
設計為上,坐得舒不舒服是另一回事,就像那張蝴蝶凳應該坐的不舒服吧!
卷狀炭纖維陶瓷椅
雖然有些藝術品實在看不明白,但開放視野是好事, Think Out of the Box 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