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開鑿於西晉初年(約3世紀),正式成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最早稱為唐述窟。唐朝稱龍興寺,宋朝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寺石窟有上下四層,存有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佈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公尺的懸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而北周至隋代的造像則從北魏細頸細腰、秀骨清像轉型演變為形體豐滿、挺拔秀美的造型風格。這時期的造像大多比例勻稱,造型豐滿,動作舒展,具有純厚的造型感。隋代的壁畫,由於元、明以來密宗畫的刷新和重製,保存下來的不多,主要有8窟南北壁的供養菩薩畫像,姿態生動,神情各異。
唐代和含吐蕃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炳靈寺石窟的開鑿進入第二個主要時期。此時開窟造像之風勝過此前任何一個時代,達到了全盛時期。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造像都強調健康豐腴的美,比較注重形象動態的節奏,身材與體態都趨於理想化的美感,是人體形象自然美感的典型概括,特別是對人物肌膚的表現,微妙地表現出了內在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效果。其中171龕內的彌勒佛大像龕,依山開鑿雕刻,主供坐佛高達27米,原為石胎泥塑,雖泥塑部分早已經毀壞,但仍保存著唐代造像面型豐滿、面帶微笑,端祥和藹,比例勻稱的特徵。同時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棱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這樣巨大的雕塑,沒有高超的藝術技法是很難實現的。
在麥積山我們沒有請講解員, 小郭叫我們加入關注麥積山公眾號,讓我們知道多一點景點的資料。但邊行邊看石窟邊拍照, 都忘記了查公眾號。小峰知道後,今次在炳靈寺要求請講解員。
跟麥積山爬樓梯不一樣,炳靈寺主要是走平路。小飛一直看天氣報告,都說我們這次旅程多雲和有雨,沒什麼晴天,所以小飛頗為擔心。但原來多雲也有好處,就是走這樣的露天景點不太晒,而且有微風,相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