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會大廈 ( 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aude) 的主體建築在1895年完成,遭遇過大火及世界大戰的摧毀,歷經多次的重建整修才呈現現在的樣貌。國會大廈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後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為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裡選舉德國聯邦總統官方名稱為「帝國議會大廈大會場」。

的建築,背後卻有玻璃透明拱頂,正因大火而重建











有沒有留意那只動物?到底是什麼來?點解個鼻咁此似豬0既?







街頭藝人





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 ) 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




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着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 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大力士英雄的海格力斯 (Hercules),戰神瑪爾斯 (Mars) ,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柏林開始拆除城牆時,柏林城幾乎所有的城門也被拆除,但宏偉的勃蘭登堡門由於其重要的歷史意義而得以存留,是至今唯一一座仍舊存在的柏林城門。





領隊說,因為不想勝利女神用 pat pat 對著進入城門的人,所以後來加了一條黑色腰帶。在1806年,拿破崙騎着馬率領法國軍隊,以征服者的身份通過曾經象徵普魯士勝利的勃蘭登堡門,進駐柏林,佔領普魯士。並命令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拆下裝箱,作為戰利品運回巴黎。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着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着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着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





在勝利女神紀念碑與勃蘭登堡門之間的馬路,豎立著一個吶喊的銅像。無聽書,唔知點解有呢個像。
問了團友,團友話:問了領隊,領隊話無乜特別0既。
咁,如果無乜特別意思,點解放在兩座遙遠重要建築物0既中間仲要係馬路中呢?知道0既朋友話翻畀我聽。




(P.S. : 我的前東歐領隊說,這個像位於當時的西柏林,面向東柏林,在向東柏林的同胞說:『兄弟啊!快快來我們這邊啊!』,是投奔自由的意思。) 


據說這些石磚是柏林圍場的一部份,真假不得而知。






Check Point Charlie…位於柏林市中心的弗里德里希街(Friedrichstraße),是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邊東德與西柏林進出的一個檢查點。相中有一個美國軍人的照片,而右面的籬障說:「你現在正離開美國管轄」。 有趣的是美國軍人相片的背面,是一個蘇聯軍人相片面向東柏林。

所謂查理檢查站,並不是有一個叫查理的人,只是軍方設下 ABC等哨站, A for Able, B for body之類,當時 C for Charlie,所以名為 Check point Charlie而已。


呢位美國人兄而家唔知係邊度?


俄羅斯軍人


景點附近也有圍板介紹


柏林圍場建起時 (3天時間建起圍場,忽然間在東柏林工作的無法返回西柏林的家,從此家人分離),西柏林人只能看到勃蘭登堡門的頂部,已看不到四條柱廊 (像下圖),圍場倒下,終於重見整個勃蘭登堡門。


憲兵廣場(Gendarmenmarkt)始建於17世紀,面積4.8萬平方米。因威廉一世的憲兵衛隊和馬廄曾駐此,是以得名。劇院前空地本為草地,希特勒為閱兵需要,下令將其改為硬地面。廣場中心為18世紀文學家席勒紀念碑,建於1871年。1938年被納粹政權強令移走,1989年才重歸原位。席勒腳下為主管詩、戲劇、歷史和哲學的四女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飛 的頭像
    小飛

    隨心而行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