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 號館 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

博物館方可能認為欣賞書畫的訪客都是對這方面有研究,所以就沒有導賞員,而我等對書畫沒有認識的人來說,就是不懂。

早上的人流不多。而大塞車,每人只限看 3分鐘的,就是「洛神賦全圖」。

278.JPG

雖然說沒有導賞,但館方花了很多心思佈置。這些畫卷已過千年歷史,紙張亦已發黃,顏色褪色變淡不易看清楚,官方把畫卷放大印刷作佈景板,以方便市民觀賞。小飛要給他們一個讚。

279.JPG

280.JPG

阮郜(活躍於十世紀)閬苑女仙圖五代, 十世紀
此畫被認為是五代阮郜唯一的傳世真跡。阮郜生平不詳,《宣和畫譜》載其為太廟齋郎,負責祭祀;善畫,尤擅人物仕女。經歷五代戰亂後,宋代御府所藏阮郜繪畫亦只餘四幅,其中一幅名為《女仙圖》,被形容為引人入勝。

作品以青綠設色描繪海中仙境,用筆極繁。中央有仙女吟詩、彈琴,前有鳳鳥起舞,一旁有仕女洗濯,遠方有仙女乘龍駕鶴或馭風步渺而來。類似畫面可見於早期的銅鏡等,但以巨幅卷軸表現如此豐富的畫面,並且以女性為主題,則十分罕見。

此卷曾入清乾隆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從文獻可知,乾隆時期宮廷畫家顧銓臨摹過此畫。光緒時,顧畫已藏於盛京行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阮畫則收藏在紫禁城建福宮。1922年溥儀將之賞賜溥傑,此作因而避過翌年的建福宮大火。

282.JPG

284.JPG

285.JPG

286.JPG

小飛雖然不懂得國畫,這個洛神賦全圖的確十分精彩。

287.JPG

顧愷之(346–407)南宋 十二世紀 洛神賦全圖(南宋摹本)
三國文學家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賦》中,描繪了自己與洛神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在傳世多卷《洛神賦圖》中,本品內容尤為豐富完備。畫家以連續的構圖,描繪了主人公與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多幕場景。其中洛神「或採明珠,或拾翠羽」等情節,在他本《洛神賦圖》中少見,更能體現原賦面貌。本幅以多個界格節書《洛神賦》賦文,文字避諱有南宋初年特色,書法亦帶當時流行的顏真卿體書風。 1922年,此作因溥儀賞賜溥傑,被攜出清宮。後經古玩商,輾轉歸藏故宮博物院。

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

288.JPG

289.JPG

290.JPG

292.JPG

293.JPG

294.JPG

295.JPG

296.JPG

297.JPG

299.JPG

300.JPG

302.JPG

303.JPG

李嵩(1166–1243)南宋 十二世紀晚期至十三世紀中期錢塘觀潮圖
此卷是現存最早表現錢塘江漲潮盛況的畫卷之一。畫家以即景寫實的手法、俯瞰式構圖,刻畫漲潮時波濤漸起及船隻緊急歸岸的情景。近景繪薄霧中的臨江建築,雖然只描繪了高低錯落的各式屋頂,仍表現出楊基跋中所描繪的南宋都城繁華景象。遠景則空勾無皴,以清雅的綠色暈染平緩的山巒。

305.JPG

306.JPG

這幅錢塘江觀潮圖,小飛就眼朦了。旁邊的一位「老師」向他的友人介紹這幅畫,指着一些地方的細節說明,小飛卻只看到一抹的褐色⋯⋯ 黑线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為浙江錢塘江的大潮汐期。自南宋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後,觀潮成為臨安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其時海水沿喇叭形的錢塘江口逆江而上,如“玉域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此幅畫面除表現滔滔的江水,即寫“大內臨江起飛閣”的都城臨安。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以其擅長的細膩精微的表現手法,再現皇家殿宇的巍峨輝煌、臨安城池的雄偉整飭、“歲歲觀潮樂”的繁華熱烈,而只以簡括的筆法,寫出成片的半露瓦頂,於薄霧樹影之中朦朧隱現,茂林中三面圍牆的寬大空場,或許即南宋的宮室所在,意境頗顯空寂。作者活動的年代,正值南宋時局動盪,國家面臨內憂外患,而小朝廷又沉湎於“錢塘江上開,在畫面中似有曲折流露。

307.JPG

308.JPG

趙孟頫(1254–1322)、黃公望(1269–1354)、徐賁(1335–1380)快雪時晴書畫合璧

309.JPG

310.JPG

312.JPG

快雪時晴圖,這一抹艷陽,的確是神來之筆。

313.JPG

參觀 8 號館後,便返回地面 1 號館,紫禁萬象 — 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看看有什麼新展品。

小飛老餅,說到乾隆就想起「書劍」的鄭少秋,說到雍正就想起「大內群英」的萬梓良,說到康熙就想到「鹿鼎記」的靚仔劉華。
劉華可以拿綠悠卡了,跟這康熙畫像有沒有相似?

314.JPG

314a.JPG

嘩!康熙的指甲⋯⋯ 1.jpg

315.JPG

桐蔭品茶:胤禛美人行樂圖 康熙48年至雍正10年(1709至1732年)
康熙有12個老婆,這位老婆是其中之一,驟眼一看,讓我想起前演員吳美珩。據說,12幅美人圖,每一幅都不是直望,都是若有所思。所思為誰?不言而喻。

316.JPG
316a.JPG

似不似吳美珩 ?  嘻嘻

5.jfif

博古思幽(《十二美人行樂圖》)清康熙或雍正年間(1709–1732),美人已經返北京了

4.png

菊花紋鈿子 (黑絨、鐵絲、玻璃!)

318.JPG

319.JPG

嵌蒲紋壁龍紋插屏 

325.JPG

有沒有覺得這張龍椅的擺設有點奇怪?龍椅前面好像缺少了什麼。在龍椅前面的,並非是腳踏,而是一個木座。據說,龍椅前面安放的應該是甪端,但因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木座是仿製品而非清代的真品,而香港故宮博物館館長認為這裡不會放仿製品,所以就只好放一張有歷史價值的木座,而甪端則另外放置。

327.JPG

仙鶴的背部頂是一個圓蓋,可以放香薰

328.JPG

甪端香爐 明萬曆年(1537-1620年)
紫禁城裏許多器物均以瑞獸為靈感。瑞獸為虛構的神話動物,多象徴權力,亦具有吉祥意味。這兩件瑞獸名為甪(音「陸」),可日行萬里,通曉各國語言。用甪端香爐至於寶座兩旁,寓意政通人和,外交順利。

這個就是甪端 (用字加了一撇)luduan.jpg

329.JPG

左手邊是順治皇帝御用弓,右手邊則是康熙皇帝御用弓

康熙天生神力,一般人只能拉三度力,康熙卻可 15力,相當於現在的90公斤,並可連續發13支箭。

331.JPG

在2號館看過一個英國時鐘,頂有菠蘿葉,底托是大象。而地面的展館的梳妝鏡,也有「異曲同工」的謬誤,不過今次底托是犀牛。中國的犀牛都是都是來自東南亞,是印度犀牛、蘇門犀牛和爪哇犀牛。

333.JPG

334.JPG

雙嬰耳玉杯 (乾隆18年)

乾隆覺得此杯是漢玉所造,但窯中人説,這其實是他祖父做的玉杯,即是A貨。 偷笑

乾隆問, 現在偽造漢代玉器這麼多,為何這隻杯看來特別逼真?

窯中人說,關於染玉,要找有瑕疵,質地稍軟的玉,在夏季炎熱潮濕的時候,利用夏季陰氣下沉,陽氣上浮的時機來製作。質地堅硬而無瑕疵的玉,則染料難以滲入,要先用金剛鑽,鑽出小洞,再以琥珀汁液塗抹浸泡,用溫火夜以繼日不停燒煮,必須經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現今已很少人知道這種染玉技法,就算知道,也只想快速完成,不想浪費時間去等,做出來的作品跟此杯完全無可相比。

皇帝發覺,每次向窯中詢問,他總是好像告誡他做人的道理。雖然是身份低下是賤役,但所做的事值得稱讚,所說的話值得警惕,亦不妨立傳,與玉杯放在一起。這就是「玉杯記」的由來。

43a.JPG

這是慈禧太后的玉璽,看似烏喱單刀,細心地看,可以見到鳳的翅膀。

335.JPG

可以看到鳳俯伏在上面,困着一只獸。

336.JPG

看到龍嗎?就像兩條魷魚鬚的就是龍鬚了!

鳳倨高處,玉龍失意⋯⋯

337.JPG

雙面玉璽,一面皇帝用,一面皇后用,非常環保。小飛把照片反過來就容易看到。

338.JPG

339.JPG

343.jpg

這幅鬆郁矇的照片,是小飛手機最後拍攝的照片,因為已經冇晒電了! 囧
這件藍色的展品,同框的是兩件木質的展品,但這展品其實不是一塊木,而是一疊藍色的紙,再印上金色圖案,非常珍貴!在此特別介紹。如果有朋友拍攝到這張圖片,請轉發給我留念吧!

341.JPG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