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飛參觀博物館的策略是。地下 1 號館無論何時都人如潮湧,而第 8 及第 9 館主要展覽書法和國畫,有特別收費,所以人流不會太多。小飛就從 2 號館開始參觀,因為是在10點最早的時段,所以如入無人之境。
 
對於 9 號館,小飛略有微言。既然有特別收費,期望就特別高,但整個展館語音導覽不足,亦看不到導覽員。所以離開的時候,跟門口的檢票員閒聊,說現在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檢票員說,整個館只有四個語音導賞,導覽員不足,他們也正在增加人手,希望將來有所改善。
 
4 號館 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
 
進入館內,眼前就看到這張超細緻的黑白草稿,當時不以為意,細看才知道原來這是非常罕有的繪圖。想想皇帝皇后坐定定讓畫師畫畫,到最後一定會上色吧!你不完成作畫回皇上,可能真的會殺頭呢!

142.JPG

143.JPG

144.JPG

4 號館  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所謂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此燈以人手方式打磨,和燈柱、底座採用分體銜接的技術,工序更為嚴謹,非常少見,顯示出當時精湛的雕刻技術,是中國早期燈具的代表作。玉器表面的顏色會隨時間和使用發生變化:出現特別的斑紋。據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145.JPG

146.jpg

147.JPG

148.jpg

149.JPG

小飛上次說, 非常喜歡這個玻璃瓶, 瓶子實際上很細小。

此玻璃瓶採用乾隆時期成熟的絞玻璃工藝,跟意大利威尼斯的傳統玻璃工藝相似,製法複雜,分別要燒紅白藍三色的玻璃,然後手拉成條,剪裁同樣的長度互相間排列,最後將高溫的瓶身反覆燒烘和冷卻才製成。瓶身上面的螺旋紋,關鍵在於玻璃在冷卻的過程中,瓶身的轉速和力度,才有此均勻的效果。

150.JPG

這是掐絲琺瑯冰箱,冰箱內壁塗上一層銀鋁,箱底放冰塊;西瓜、桃子、葡萄等夏令水果放於中層抽屜,冷藏水果。當冰塊在箱中溶化時,冷氣從冰箱上方的小孔滲出,室內氣溫下降,一物兩用。

152.JPG

152a.JPG

153.jpg

154.JPG

155.jpg

156.JPG

157.JPG

158.JPG

159.JPG

160.JPG

161.JPG

子岡款梅花紋茶晶花插(明嘉靖十三年(1539年)

162.JPG

164.JPG

165.JPG

166.JPG

167.JPG

168 no.JPG

乾隆款山水樓閣圖容鏡(掐絲琺瑯、釉上彩)

169.JPG

170.JPG

171.JPG

上次看到機械發明,帶風扇的自鳴鐘——「人物風扇鐘」,已換成這個「樓台式水法鐘」。

172.JPG

172a.JPG

173.JPG

179.JPG

180.JPG

6號館 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

181.JPG

7 號館 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

機械臂, 龍飛鳳舞的書法。

182.JPG

183.JPG

184.JPG

185.JPG

186.JPG

9號館 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

9號館原本展示的白馬圖,上星期已返回北京。這星期展覽的是乾隆帝盔甲乘馬圖。

乾隆23年(1758年)11月初五日,由於右部哈薩克歸順,乾隆帝於南苑舉行大閲典禮,檢閱八旗部隊。演習結束後,乾隆帝親身上馬騎射,連發七箭,箭箭命中,這幅畫描繪他當日騎乘白馬的英姿。

188.JPG

187.JPG

224.JPG

190.JPG

191.JPG

打馬球紋銅鏡,唐青銅(618 - 907年)

192.JPG

武梁祠車馬出行畫像拓片(清1644-1911年)
武梁祠位於山東省嘉祥縣,是東漢時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構建築。石祠刻劃了神明、歷史人物,出行隊伍和日常生活等場景。無論天上還是人間,都佈滿馬的蹤影,生動反映了馬匹在漢代現實生活與虛構世界中的重要性。

195.JPG

196.JPG

龍馬圖,清乾隆26年(1761年)
傳說有一隻兼具龍和馬形態的生物,身上有文彩圖案,名為「龍馬」。牠生活在現今河南省洛陽孟津區會盟鎮一帶的黃河裡。有一天,伏羲氏來到鎮上,看到龍馬身上的奇異圖案。引發他仰望天空,又俯瞰大地,思考生物間的關係,最終創造出代表宇宙萬象的八卦圖。

197.JPG

199.JPG

喇嘛垂忠,清中期18世紀 唐卡
喇嘛垂忠。原本是藏族民間信仰的天神,後納入藏傳佛教,成為強悍的護法神。垂忠身體發出光芒如月光,所騎白馬就像皚皚白雪。在藏族文獻中,白色皮毛是良馬的特徵,適合作君主或神仙的坐騎。

200.JPG

202.JPG

馬首金剛,清早期17世紀,同鎏金
馬首金剛呈憤怒相。頭髮如火燄,頭髮中立馬頭,右手持杵,肩上繞蛇。據說人們向他禱告時,他會如雷怒嘨,翻騰的鬃毛以及威力無窮的速度,驅走所有的惡魔邪靈。

203a.JPG

除了北京故宮的珍品外,香港故宮亦與外國博物館文化交流,借來了一些羅浮宮的藝術品。

特修斯半人馬像,法國(1877年)羅浮宮博物館

喝醉的半馬大鬧婚宴,企圖掠走新娘,這是羅馬詩奧維德『變形記』中最血腥的一幕。希臘神話人物特修斯 (Theseus)勇敢地跳到野蠻的半人馬比安諾(Bianor)的背上,一手抓住他的鬃毛,一手以棍痛擊。銅像描繪的就是這一幕。

206.JPG

聖佐治屠龍圓形畫 拜占庭帝國巴列奧略王朝約1300至1350年  羅浮宮博物館
10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軍事化, 為求保佑,往往繪製聖人騎士的聖像。畫中描繪了傳奇的屠龍戰士聖佐治,身穿軍服,披着紅色的短斗篷,所騎白馬有華麗的馬具,馬尾綁結。在拜占庭社會馬匹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208.JPG

海神平風息浪圖,意大利1543年,錫釉陶,羅浮宮博物館
涅普頓(Neptune)是羅馬神話的海神與馬神,在詩人維吉爾所撰寫食史詩『埃湼阿斯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三妹朱諾曾以風暴阻止特洛伊人前進。普頓以高超的駕馭術,駛着有海馬牽拉的戰車,平息了風暴。這可能隱喻為羅馬恢復和平的奧古斯都大帝。

209.JPG

天馬,黃琉璃獸瓦,海馬,黃琉璃獸瓦
這兩件來自紫禁城屋簷宮殿的裝飾,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裝飾,這些在屋脊上的瑞獸,被稱為脊獸,有消災辟邪,護幼平安,象徵吉祥的作用。

脊獸的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屋脊上的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銹,對脊的連接部位起固定和支撐的作用,後來發展出裝飾功能。不同等級的建築所用的數量和形式有嚴格限制。紫禁城最高等級宮殿太和殿,屋簷的一組脊獸除了天馬和海馬外,還有其餘八種瑞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長有魚鱗的獅子, 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狎魚(魚獸混合的動物,滅火防災的神)、獬豸 (類似麒麟的動物)、鬥牛、行什(會降魔,帶翼的動物)。

211.JPG

212.JPG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 、鬥牛、行什

3.jpg

海馬紋盤和海馬紋罐  江西景德鎮御窯,清康熙(1662年至1722年)
這件明嘉靖年間青花罐式有海馬紋。清康熙的素三彩盤上,有馬匹奔騰於海浪之上的圖像,以及寓意吉祥的紋飾。有關海馬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漢書」。

213.JPG

上下兩面合起來的罐,那麼明顯,少見

214.JPG

215.JPG

八駿圖橫掛屏 乾隆20年(1755年)

219.JPG

馬首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彩繪陶
西漢高等級的墓葬中。隨葬數量龐大的騎兵與戰車俑顯示對馬匹對漢代貴族的重要性。這些馬首,與陝西楊家灣周勃父子墓葬出士的相似。

221.JPG

馬首 伊朗東南部克爾曼出土,蕯珊王朝,四世紀
約1800年前薩珊王朝君主所乘的馬匹,頭部短而重,鼻部筆直而渾圓。薩珊君主的寶座,一般配有動物造型飾件,這件華美的馬首便是一例。絲綢之路及其他地區出土的蕯珊銀幣和玻璃器等考古發現,印證了薩珊王朝與中國的往來。

223.JPG

天馬圖 ,乾隆26年(1761年)
「山海經」描述天馬形狀與犬,長有翅膀,頭部為黑色。當牠吼叫時,發出的聲音彷彿在呼叫自己的名字。天馬能憑藉自身的力量,隨時飛翔,不像龍蛇需要依賴雲霧飛行。

225.JPG

226.JPG

228.JPG

駁圖
傳說西方的中曲山上,有一隻名為駁的生物,牠形狀如馬,額頭中央有一隻角,白身黑尾,尖牙利爪,吼聲如雷,以捕獵虎豹為食。

229.JPG

230.JPG

善良的撒瑪利亞人 蘇黎世學派 花窗玻璃瑞士(1561年)羅浮宮博物館
這件花窗玻璃,描繪了聖經「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有人遇到盜賊,飽受折磨,一位路過的撒瑪利亞人,為落難者包紮傷口,還把它扶上牲口,帶到店裏去照顧他。

234.jpg

獵雁圖,康熙(1662年至1722年)
清代顧繡可追溯至明代松江顧氏家族製作的刺繡工藝。仿製宋元名畫被受歡迎,彎腰向天挽弓的射姿,常見於元代的君臣出獵圖。但如此突出表現一名獵士挽弓,再配合簡單的山水背景構圖,則與晚明版畫相似。

236.JPG

看到這樣彎弓就想起射大鵰的郭靖(元朝啊!)

237.JPG

匏制雙馬圖蟈蟈籠 葫蘆,象牙(1644-1911年)

239.JPG

240.JPG

人物故事圖缸 明崇禎(1628 -1644年)

缸面描繪的故事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回「饋金珠李肅說呂布」。李肅為了說服當時效力丁原的呂布歸順董卓,以金銀珠寶和赤兔馬相贈。據小說描述,這匹駿馬能日行千里,渾身毛色赤紅如火,嘶鳴如雷。

242.JPG

十二辰紋鏡 隋(581-618年),青銅

243.JPG

御題浴馬圖山子 乾隆33年(1768年)青玉
馬一直為歷代畫家喜愛的題材,比擬人才的早慧晚成,順逆浮沉。這件玉器的圖像取材於元代畫家描繪樹下圉人替剛洗完澡的馬兒刷毛的情景。

245.JPG

真心的說,我不知什麼時候曾經看過這幅畫,可能真的是在羅浮宮看過

247.JPG

12辰像 乾隆40年(1775年)
乾隆40年4月,乾隆帝以詩句記述四川西部歷時多年的金川戰役,以十二生肖作為詩中每句首字,其中以「馬」字開頭的一句,描述了叛軍築碉堡十餘座,四處擴張的情景。後來乾隆帝命人製作木盒與十二生肖玉像,盒上銘刻的詩句記錄了他終結戰事的願望。

249.JPG

250.JPG

雙龍紋亁隆皇帝御用馬鞍

252.JPG

乾隆帝落雁圖
乾隆七年9月(1742年) 乾隆帝在位間,命宮廷畫家繪製了多幅表現自己騎射打獵的畫作。背景採用傳統山水畫手法,並以歐洲寫實的繪畫技術描摹人物。畫中的乾隆帝正值32歲,英姿勃發,身手矯健。箭在弦上。營造出緊張的獵獸場面。

255.JPG

256.JPG

路易十四騎馬雕像 法國1876年 羅浮宮博物館
雕塑展現了法國國王路易14身穿羅馬將軍鎧甲。皮質褶條短裙的形象。雕像的騎馬形態靈感來自羅馬詩人斯塔提烏斯的作品「希爾瓦」。

259.JPG

類似這樣的雕像,在歐洲隨處可見,算是熟口熟面了。

260.JPG

1672年6月12日橫渡萊茵河
宣揚法國國王路易14的偉大形象,皇家歷史學家上尚拉辛稱頌其長達72年的統治為「一系列無間斷的奇蹟」。此青銅浮雕曾置於一座路易十四雕像的底座上,刻劃他橫渡萊茵河的虛構場景,以彰顯其輝煌功績。

262.JPG

264.JPG

人牽馬鐘 (1744-1788年)英國倫敦

265.JPG

266.JPG

馬盤 土耳其 (1650 -1675年)

268.JPG

騎士壺 (約1170年)釉下彩玻砂陶器 羅浮宮博物館
遠是伊朗在12世紀末期至13世紀初期常見的器物,受中國外銷陶瓷的影響,伊朗陶工把陶土和石英粉製成黏性物質與玻沙融合,燒出富有本地色彩的陶器。

270.JPG

這幅畫作描繪廓爾喀向清廷進貢的大象和馬。清晰的標記其身高魚身長,體型較大的馬是「紫雲騱」,滿文名字意思為「有紫紅色銀蹄的吉祥駿馬」。

看馬毛立體的色澤,這幅畫看來一點也不像國畫

272.JPG

看完 9 號館, 雖然全部都是珍品,但不甚了解其主題「馬文化」,只覺得像把所有相關馬的文物東湊西拼的放在一起,有點雜亂無章。特別是忽然看到一件女士穿的黃袍,
(彩雲金龍女夾朝袍),又沒有導覽,令小飛摸不著頭腦。 如之前所說,這個館對我來說, 是如入寶山, 空手而回。

342.JPG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