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月15日,首次參觀香港故宮博物館,相隔一個半月,昨天再次到訪博物館。看起上來相隔時間不遠,這是因為上次沒有參觀第八和第九展館,心有不甘,知道博物館每三個月會替換部份展品。展品出展一至三個月,就要「休息」三年,不能再曝光,所以打算在展品「返家」前參觀。

上次參觀不需要寄存背包,而未到預約參觀的時間也可進入展館。但現在疫情已緩和,訪客多了,博物館也進行人潮管制。小飛9:30am 到達博物館地下入口,已有不少訪客在排隊中。後來小飛在下午3:30pm 左右離開,門口仍進行人潮管制,未到預約時間不能進入。今次多了很多本地團的訪客,以及不少學校安排學生參觀。

第一次參觀時,花了很多時間參觀1號展館,今次小飛先上二樓2號展館,然後一路直上3-5號展館,參觀完8 & 9號展館之後,才回地面看1號展館。兩次展覽加起來差不多花了八個小時,但仍是走馬看花,所以小飛極力推薦,早上人流不算太多的時候開始參觀博物館。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紫禁一日 ― 清代宮廷生活

這個英國貢品有一個謬誤的故事,關於頂上的菠蘿葉和底下的大象。原來18世紀,中國和東南亞一帶國家有邦交,那些印尼、菲律賓、緬甸等國家都會送菠蘿到中國,所以在歐洲人眼裏以為中國到處盛產菠蘿。至於大象,也是因為東南亞進貢,歐洲人又以為中國很多大象,所以這件貢品就以菠蘿和大象為裝飾,可謂擦錯鞋了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在2號展館最想看的就是這件龍袍,不過小飛發覺這件龍袍已經更換了!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上次展出的龍袍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今次展出的龍袍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皇帝稱為九五之尊. 九五:數有九,五居正中,若峯,在其之巔。具鼎盛之勢,不偏不倚。易經有云: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龍袍繡有九條龍 :前後身各三條,左右肩各一條,襟裡藏一條。龍袍正、背各顯五條龍(兩肩之龍正背面都能看到),彰顯 「九五之尊」含義。龍袍上加繡的十二章紋樣,乃至善至美帝德標誌。

據房宏俊介紹,十二章紋樣在天朝衣冠中至關重要。在清王朝歷代皇帝中,率先大量使用十二章紋樣的是雍正。該展覽的5件龍袍中,乾隆龍袍有十二章紋樣,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龍袍的下襬有不同的曲線,表示波浪翻滾、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崖」,是綿延不斷的吉祥和「一統山河」、「萬世昇平」之寓意。不同場合的龍袍,其下擺的「海水江崖」亦不同。

 

 

 

而上次的龍袍,在龍頭頂可以看到三點曲線連成倒轉 V 型的星斗,這次展覽的龍袍,小飛就找不到。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對比上次的龍袍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要近距離細看龍袍的話最好趁早上人少的時候,否則會被師奶罵,擋著她們拍照。這是我為何第一個先參觀的展館是二號館的原因。

 

鏡子背面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歲朝圖掛屏, 清乾隆38-60年(1773-1795), 銅胎掐絲琺瑯

題外話,小飛因為不懂中文打字,寫遊記是用九方國語拼音,而這個「掐」字,小飛不懂讀音,無法拼出,就 we chat 請教小峰「掐」字拼音。
小峰說,這是 qia ,還把「掐絲琺瑯」四個字寫出來。

我問他,怎麼知道我想寫這四個字?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他說:「你去故宮看展覽,這會兒應該寫遊記,和故宮有關的這個字,一般就是景泰藍工藝。」

我心想,知妻莫若夫。小飛已經三年沒有見到小峰了⋯⋯記於10月1日,11週年結婚紀念日。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清乾隆38至60年間的銅胎掐絲琺瑯、紫檀木春節擺設,當中有花瓶圖案,諧音「平安」。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次完整拍下 120 個和坤向乾隆賀壽有 "壽" 字的印章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清 (1644 - 1911) 青玉、碧玉象棋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一看這個宮廷伶人的戲服就發現展品更換了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亭式內有升降機塔鐘,18世紀(英國)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松鶴紋老旦帔,清乾隆藍緞繡平金 (1736至1795年)

這件戲服為老年婦女角色所穿,松樹和仙鶴紋飾寓意長壽,或與劇中祝壽場景有關,衣上的圖案採用奢華的金線和孔雀毛繡成,戲服見證了乾隆時期宮廷演戲的繁盛景象,為皇室服務的伶人過千,戲服道具極盡精美。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臚歡會景圖之回人獻伎
上次看到的千人喇嘛為崇慶皇太后七旬祝壽的繪畫,今次亦已更換。同樣地,是繪畫皇太后七十大壽時的埸景,畫足十年,在八旬大壽時送給皇太后。此畫描繪回民表演踩高蹺、空中走繩、轉碟等雜技的場景,全冊共八開,或為現存最大的清宮冊頁。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乾隆親筆的「佛說無量壽經」全貌

佛經中描繪了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眾生有無窮的快樂,無量的壽命。乾隆帝抄寫此經,在祟慶皇太后70大壽之時,命第二任皇后烏拉那拉氏將這部抄寫的佛經送給母親,為他祈福祈壽。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詩句花卉紋葵瓣式碗
清乾隆26年(1761年),白玉填金紫檀木⋯⋯碗內碗外都刻有詩句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些食具非常精緻,勺子是瑪瑞做的,還有奶茶壺和酒壺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有托蓋碗:乾隆38年(1773年), 瑪瑙、金嵌松石。
冬季飲熱酒。喜用金器;夏季則多使用帶有清涼感的酒器,如玉杯、水晶杯。

飲用奶茶被清帝視為國俗,在清宮筵席中佔有重要地位。奶茶的做法是先將茶磚搗碎,注入燒開後加入牛奶和鹽,煮沸時不斷攪拌,直至茶乳交融,再濾去茶葉即成。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很大的一個盒子!

清亁隆款飛龍紋宴盒 - 乾隆11年(1746年)紅漆器。此盒專為皇帝準備放在宴桌上,用來盛放餃子。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上次見到乾隆帝的「是一是二圖』,為乾隆皇穿漢服繪畫中五幅的其中一幅。「是一是二圖」已經返回北京,今次有幸看到第二幅,乾隆帝觀荷撫琴圖。

畫中文人裝扮的乾隆皇帝,身穿古裝漢服文人裝扮,於涼亭荷塘邊撫琴。琴藝在傳統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中居首位。乾隆帝御製此類漢裝像,表現他博學多才的文人身份,皆為丹青遊戲,並非紀實性作畫。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玉如意內有乾坤!刻有乾隆帝御筆「蘭亭序」(乾隆22年,1757年)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上次看到另一展品,乾隆帝的「玉枕蘭亭序」書法,今次亦已替換成清刻趙子固的落水「蘭花亭」卷。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小飛覺得此卷非常有趣,因為展現了不同的書法。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個部份最吸引我,看看右下角特別粗的「向之」,左下角特別粗的「斯文」以及「悲夫」,是不是寫錯字然後修改呢? 嘻嘻

此部份為卷之中段,寫錯了字重抄都幾係嘢。 笑哈哈

而左上角的一個圓圈又有字是什麼意思?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乾隆帝的文房四寶,我看到介紹是龍紋水丞,什麼叫做水丞?看英文原來是 Water Container!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麼大的一個毛筆,非常嚇人。真的用來寫大字嗎?這個東西叫做管抓筆。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是小飛近攝,乾隆帝行書蘭亭詩句雙面雕插屏風。(乾隆45年,1780年)。實物的大小是⋯⋯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天花的電子屏幕影像不斷轉動,躺下來看影像的話會頭昏腦脹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天官賜福四面鐘(英國18世紀)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有沒有留意這個鐘有點歪了?
12點不是向正北方而偏左。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歲朝圖插屏。鏡面玻璃彩繪
清乾隆年間的鏡面玻璃彩繪、紫檀木擺設, 插屏屬於春節陳設,鏡子上方繪有5個長方形的彩勝,看來像是“紅包袋”,卻是懸掛的彩旗,是滿族的傳統特色,彩旗上則寫有「物阜民安」等祝詞吉語,喻意物產富饒、人民安康。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轉往3樓的3號館看陶瓷  - 凝土為器 ― 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白釉刻劃花卉紋皮囊型壺(遼代907至1125年)
遼代的統治者契丹族發源於北方草原,所用的陶瓷帶有遊牧民族皮具、金、銀和木器特徵,常飾花卉紋。遼代陶瓷以白瓷為主,釉陶亦多見。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三彩刻劃寶相花紋三足盤(唐代618至907年)
唐代陶瓷工藝多有創新。三彩通常先素燒胎體,然後是低溫鉛釉燒成。白、褐兩色陶土揉和而成的「餃胎陶」亦是該時期創新的。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黃褐白釉地黑彩虎枕(山西長治窯金代 1115-1234年)
虎枕造型威猛,古人相信得辟邪作用。

這種虎枕在山西博物館已經看過了。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五彩魚藻圖蓋罐 (江西景德鎮。嘉靖年1532 - 1566年)
嘉靖萬曆朝是燒製五彩瓷的繁盛期,圖案趨向滿密,色彩濃艷,此蓋罐是少數完整保存的例子,罐身和蓋上紋飾沿襲自元代青花魚藻圖罐。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滿清帝國滅亡,紫禁城文物四散,為取回文物,愛國之士從拍賣中得回此罐,送返故宮,拍賣價高達二億!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青花開光花鳥圖盤 (明代萬曆年1573至1620年)
此碟看來沒有什麼特別,但看一下底部,其圖案與碟面圖案精緻茂密成鮮明對比。可能當時的人不會食碟面,反碟底吧!所以製作師傅可以走精面,少畫一點。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整個展覽館最珍貴的就是這六隻碗碟了!

五彩龍鳳穿花紋碗(江西景德鎮御窯)乾隆1736年至1795年)

清代承襲明代御窯瓷器的龍紋等裝飾,並為瓷器色彩建立一套等級制度,這種不同顏色的清代瓷碗。依次為皇太后或皇后(裡外黃釉)、皇貴妃(外黃內白釉)、貴妃(黃地綠龍)、妃嬪(藍地黃龍)、貴人(綠地紫龍)、答應(雜色)。


有機會看電視劇, 遇上「煮碗麵你食」的場面,看看宮中仕女用什麼顏色的碗就知道製作是否嚴緊了。 嘻嘻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皇太后或皇后(裡外黃釉)用碗,有暗紋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皇貴妃(外黃內白釉)、貴妃(黃地綠龍)用碗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妃嬪(藍地黃龍)用碗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貴人(綠地紫龍)和答應(雜色)用碗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鬥彩雲龍雙耳扁壹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一號館有雍正年製作, 代表福壽的「過枝九桃紋盤」,三號館有這個九桃結樹圖天球瓶

此瓶為乾隆皇帝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瓷器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琅彩料裝飾,先以玻璃白打底,再塗以各色彩料,運用渲染手法,表現出寫實的效果,瓶身所繪桃樹承襲了雍正朝的紋飾風格,蘊含祝福多壽的吉祥寓意。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過枝九桃紋盤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琺瑯彩花卉圖題詩句瓶(乾隆年間)
淡黃琺瑯彩石榴花圖題詩句杯(雍正年間)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琺瑯彩瓷於康熙晚期創燒成功,其實用琺瑯歐洲進口,以混色和暈染等西方油畫技法描繪紋飾。此組器皿為清朝琺瑯彩瓷中的精品。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黑釉兔毫盞:南宋1127至1279年
福建建窯茶具使用含鐵量高的瓷土,因燒成過程中釉面的氧化鐵結晶而呈現類似兔毫和油滴等花紋,宋代鬥茶風盛,以茶湯泡沫多少和出現白色水痕的早晚定勝負,建窯黑釉系列茶盞最適宜用作襯托白色茶沫,黑釉曾經被用作貢品,其後也轉到日本,受到日本貴族的青睞,成為茶道用器中的重寶。

 

看到這樣的黑色陶瓷,就想起上次去山西博物館,當時博物館找不到導賞員,小峰忍不住就做我們的導覽,當時一邊走,後面來聽導賞而不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把小峰當作是導遊。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我看到一個黑色的陶器,就問小峰。為什麼這是黑色的?之前看到的都是紅色和綠色啊!

這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吧!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小峰說:「不同的時代,審美眼光都不同,就像現代每年都流行不同的顏色,有時會流行紅色,有時又會流行綠色。而在這個時期,可能流行黑色。另外,製作陶器的材料也是信手拈來,看當地的土質燒出來是什麼顏色,就製作什麼顏色的陶器。」

聽起來很合理吧!當參觀完畢,跟着我們的訪客都解散了,我就問小峰,其實你剛才說的是真的嗎? 疑问

小峰說:「是假的,反正他們也不會再見到我,我說什麼都可以。」

我說:「嘩!你這樣也可以嗎?人家以為是真的怎辦?」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小峰沒好氣的說:「你要題問,我說了你又不信,那你為什麼要問呢?」  右哼哼

小飛: 黑线 黑线 黑线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鬥彩海水雲龍蚊蓋罐:明成化 (1465至1487年)

有沒有留意此罐的龍是不同顏色的?據說罐身是元代的產物,沒有蓋子,輾轉到了明代,皇帝命御窯定製合適尺寸的蓋子,就變成現在的模樣。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這組12件的盤碟為在二號展館第一組出現的展品,驟眼看去,就想到宜家傢俬或Franc Franc 的盤碟,想不到是三百多年前雍正帝先見之明的Fashion顏色。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各色釉菊花式盤,雍正1723至1735年

此12件菊花式盤造型規整優美,胎質純度極高,集合多種傳統和新劊釉色。先以高溫燒成白色瓷盤,再施釉以低溫焙燒,方能達到光潔勻淨的色彩。
據清宮檔案記錄,雍正11年(1733年),雍正帝命江西景德鎮御窯依樣製作菊花式瓷盤40套(480只)。目前大部份已散失,這組瓷盤越加珍貴。

再訪香港故宮博物館  - 9/30/22 (Part 1)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