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波羅遊續篇- (16) - Day 7 - July 7, 2016 - Vilnius Old City - 教堂教堂還是教堂 - Part 3
Church of St Michael’s the Archangel(聖邁克爾天使教堂)
這是在維爾紐斯文藝復興時期唯一複式的建築,高壇為文藝復興晚期風格,以黑色,紅色,棕色,暗綠色的理石製成,並柔合洛可可風格,用白色的雪花石膏裝飾側面的祭壇。Leonas Sapiega和他的兩位妻子的墓碑位於大理石高壇附近。這是立陶宛立最大的兼具巴洛克和紀念格局的建築物。
鐘樓頂部的風向標描繪天使長米迦勒踩著魔鬼
我沒有往教堂參觀,只看到這個庭院,這是教堂文化博物館(Church Heritage Museum)。教堂文化博物館設在聖邁克爾在維爾紐斯教堂。
由於時間晚了,博物館正在關門,我便直接前往近在咫尺,今天另一個重點要瀏覽的教堂。
The Ensemble of St. Anne’s and Bernardine’s Churches and Bernardine’s Monastery(聖安娜教堂與聖伯納汀教堂及修道院)
聖安娜教堂是維爾紐斯最有名的建築物之一。教堂原為木造天主堂,於1419年遭大火焚毁後,在1495-1500年改為磚造,教堂高22米,寬10米 ,為晚期哥德式(Bernardine gothic style)傑作。這座教堂有不少傳說,據說拿破崙看到教堂後,希望能把它置於掌握之中,帶回巴黎。教堂使用了33種不同形狀的紅磚,筆直的垂直骨架之間,勾勒著柔美的弧形線條,佈局勻稱,色調和諧,沒有平坦的牆面,只有壁柱,細杆,三種拱門,優雅的尖頂與金屬十字架。
哥德式與巴洛克同在一起,相映成趣。
聖伯納汀教堂
牆上殘存的壁畫,這道牆上比較完整
穹頂的壁畫已不復見
這幅油畫吸引了我,看衣服的皺褶,非常立體
今天到來因為牧師在教堂講道中,所以我只去了旁邊的聖伯納汀教堂,待明天才再去聖安娜教堂。
這裡矗立著Adomas Mickevious的石像,但沒有找到關於這人物的介紹
Catherdral of the Theotokos(東正教維爾紐斯主教座堂)
這座東正教教堂建於1346年,並在1348年由基輔主教 Saint Alexius 加持,同樣地教堂曾受戰火洗禮,被遺棄及改為天主教教堂,亦曾被賣給維爾紐斯大學作戲院和圖書館使用。
看立陶宛的教堂,全部都是因政治而飽歷滄桑,被戰火摧殘或被迫改為另一個宗教。去年遊覽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的十字架山,在俄國佔領立陶宛時期,立陶宛人不斷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表示他們仍忠於自己的國家,作和平抵抗的象徵。學歌手王苑之所說,我討厭政治,雖然它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