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波羅遊續篇- (14) - Day 7 - July 7, 2016 - Vilnius Old City (立陶宛維爾紐斯) - Vilnius University
拖著一只受傷的腳和拉著一件小行李,走到冰島國際機場,今晚,打算在飛機上睡了。
航班在凌晨1時起飛,早上7:20分抵達赫爾辛基。
今天的目的地不是芬蘭,而是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為了節省開支,沒有乘坐我喜歡的芬蘭航空,改乘 Air Baltic,經拉脫維亞首都里加轉飛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在包括各樣雜費後,來回機票價是€202元。
他們是不錯的廉航,留意選乘的話,必須做 online check in 或手機 check in,否則在機場櫃檯才辦理登機手續的話,航空公司會每次收費用手續費€30元。
這是人造的海岸線嗎?竟然如斯畢直 (Jurmala costal)
下午一時,飛抵維爾紐斯。
剛出機場時,還有點驚喜,立陶宛的機場很古雅呀,還拍攝了這條樓梯。後來才發覺,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因為,整個入境廳,就只有一個小升降機往二樓的出境廳!
我回程時,升降機壞了。一個跛了的人,抬著十幾公斤行李,從這條樓梯走上二樓,第一段樓梯還是沒有扶手的!
如果乘坐的士往市中心古城區,車資約€15元,但風聞司機很狡猾,會兜路濫收車資,所以網上的提示,都說找接待的單位或預訂客車接送。
我則坐最平宜的交通工具…巴士,在機場對面,可乘坐#88往古城區,而我的酒店在最繁盛的 Gedimino Avenue上,我乘搭的是#3G巴士,車資只需€1元。
乘坐七個站,到 Žaliasis tiltas下車
會經過一條跨河綠色的橋才是Žaliasis tiltas站下車,所以不會弄錯。
Neris River
我原本為了省錢想住在古城區的酒店,但小峰反對,說我上次去里加,明明在酒店門口了,竟然拉行李走石板路半小時去找酒店,這樣烏龍的人,還是住在大街上好了。
也算幸運作這個選擇,因為腳傷,我走不動,只需10分鐘走三個街口就到酒店,我用了半個小時,也因此背痛,已經無法背起背包了。
Gedimino Avenue已算像我們的尖沙嘴,我住的是 Novotel Vilnius Centre Hotel,早訂的時候有特價,約需港幣$532元一晚。
很舒適的床!
推開窗,主教堂、Cathedral Square、Gediminas' Tower、Vilnius University,已在眼前
立陶宛 (Republic of Lithuania)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約蓋拉(Jogaila),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儼然成為歐洲大國。1569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 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佔領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1990年3月宣布獨立,1991年6月蘇聯承認其獨立地位。 立陶宛北接拉脫維亞,南界波蘭,東與俄羅斯相接,為波羅的海三小國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首都為維爾紐斯。
維爾紐斯這個名稱是從立陶宛語“維爾卡斯”(狼)一詞演變而來的。相傳 在12世紀時,立陶宛大公來到這裏狩獵,夜裏休息時夢見有幾只狼奔上山崗,其中最強壯的一只鬥敗諸狼後,大聲嗥叫,驚動四方。圓夢人說這個夢是吉兆,如果在此地築城,必將名揚天下。立陶宛大公于是就在狩獵地的山崗上修築了城堡。
1989年,根據法國地學會計算,從挪威西北角畫至希臘東南角,與從愛爾蘭畫至烏拉山的交接點,是維爾紐斯城北方24公里處,所以維爾紐斯稱自己的城市位於歐洲的地理中心。
立陶宛國家劇院的標誌
從酒店直行,約十分鐘路程,便到達維爾紐斯的地標…大教堂廣場(Cathedral Square)。今天不知是什麼日子,有學生作街上表演,翌日我在賣薑餅的小攤位問他們慶祝什麼,得知是國慶節。
7月6日國慶節(明道加斯國王加冕紀念日) (Valstybės (Lietuvos karaliaus Mindaugo karūnavimo) diena)
明道加斯(Mindaŭgas)約在1235年成爲首位可以考證的立陶宛大公,就位為立陶宛國王。明道加斯被認爲是立陶宛國家的建立者,爲了在立陶宛各部落內戰中取得優勢,明道加斯尋求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協助,爲此他於1250年前後正式接受洗禮,成爲天主教教徒。但是在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後,明道加斯在1261年又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使得立陶宛立即陷入了與條頓騎士團的長期戰爭中。1263年9月12日,明道加斯被侄子Treniota刺殺,立陶宛王國隨之分裂,後世的立陶宛首領一直未能獲得立陶宛國王的稱號,直到1918 年,明道加斯二世才重新採用這一頭銜。但是由於明道加斯二世未能成功加冕,明道加斯仍是迄今爲止唯一的正式加冕過的立陶宛國王。
第一次去北歐是在2005年,那時跟團坐郵輪渡洋,導遊指著某個方向說,那個就是波羅的海啊!我也以為波羅的海只是看一個海。
幼稚無知。
2014年,第二次去波羅的海,由於是冬天,愛沙尼亞仍有積雪,天氣沒覺有什麼特別,導遊小姐還說我很幸運,因為『這天很溫暖,是零度啊!』
去年到拉脫維亞,雖說是初春,寒風仍有點刺骨。
今夏來到,感覺了波羅的海的氣候變幻,立陶宛氣候介於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之間,全年以西風爲主,秋冬季常出現風暴,夏季氣溫不高,我看到風吹雲飄特別快,天色忽晴忽暗忽雨。
大教堂的三個雕像:有說中間為聖安娜,右邊是聖卡米濟拉斯,左邊是聖斯塔尼斯拉夫。也有說法是:右邊是St. Casimir,代表立陶宛,左邊是 St. Stanislaus 代表波蘭,中間是St. Helena,霸主俄羅斯。
看到烏雲蓋頂,蓋過藍色的天空,好像快要下雨了
因為其他教堂在開放時間的限制,所以今天不看大教堂,先走較遠的景點。
Scenery | Open Hours |
Vilnius Cathedral | 8:00 - 17:30 |
Gediminas' Tower | 10.00 - 19.00 |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 | 15.00–19.00 |
Church of St Casimir | 10.00–18.00 |
Vilnius University | 9:00 - 18:00 |
St Anne's Church | 11.00–18.00 |
St Peter & St Paul Church | 6.00 – 18.30 |
Gate of Dawn | 6.00 –19.00 |
街道上有清晰的路牌,幫助不少遊客
在古城石板路半途中,向右手邊的岔路走,約五分鐘路程便見到維爾紐斯大學。
大學也是旅遊景點之一!我在網上預訂了兩個月,也沒有其他遊客參觀最重要又非常著名的景點…圖書館。
大學導賞團需要至少四人一團,必須由大學負責導賞的職員帶領和講解,導賞約一小時,包含圖書館,費用每人€5,由早上9:00-15:00 pm。
圖書館網上圖片……看看就知為何想參觀了:
最後我在現場買了不包含圖書館自由票,費用€2.5,開放時間為早上9:00 am -下午18:00 pm。
Vilnius University
維爾紐斯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建築富麗堂皇,集哥德、巴洛克、文藝復興和古典風格於一體,為東歐最早成立的大學,建於1579年,前身為耶穌會學院,1570年由波蘭國王 (King of Polandland Grand Duke of Lithuania) Stephen Bathory 史提芬巴托利下令改為 Academia et Universitas Vinensis Societatis Jesu,並由教宗 Gregory XIII 下令認可。1812年,拿破崙遠征莫斯科途中,佔據了維爾紐斯,1831年11月起義後,大學曾被關閉。大學圖書館藏書500萬冊,為世界上第一個無國界文化中心。
聖約翰大教堂建於1386年, 原為哥德式風格。在1737年及1749年大火後,重建為巴洛克風格。在蘇聯統治期間,教堂曾成為科學博物館,在1993年,羅馬教宗約翰二世曾訪問於此。五層的鐘樓高68米,是古城中最高的建築,建於17世紀初,頂層曾因1737年的大火而嚴重破損,完成修復為巴洛克式,於2011年重開供遊客參觀。
Grand Courtyard - Church of the Sts. John and Bell Tower( St. John the Baptist & St. John the Apostle & Evangelist)
黑白水壺?
大學大教堂原為拜祭波羅的海之神 Perkunas (God of Thunder), 之後立陶宛國王明道加斯信奉天主教,改為羅馬天主教教堂,國王逝世後又改回拜波羅的海神廟。1387年,立陶宛正式成為信奉天主教的國家,1522年教堂翻新,加添了鐘塔樓,及後大火,重建時改為文藝復興風格,至1623-1638年加入巴洛克風格,到18世紀變為新古典風格。教堂頂層豎立四個福音布道者雕像 (Four Evangelist) ,為意大利雕刻家 Tommaso Righi 的作品。
看到藝術雕刻品日久失修,有點感慨。
風起雲湧,到達大學沒多久便下雨了,只好躲在教堂內,裡面正進行小型免費音樂會,同樣是慶祝國慶。
演奏者都是學生
因為學生們要專注演奏,我也不好意思打擾,所以沒拍到教堂較深入位置的照片。
原定在這裡逗留一個小時,結果變了1小時45分,還沒找到圖書館門口看一下。主要都是在大學主樓中間部份徘徊,而他們開放的其實是大學的庭園。當然,欣賞音樂會也享受了不少時光。
Observation Courtyard - lower walls go back to the 15th century. The dominant structure is the old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with its Neoclasssical annex and a painted frieze depicting the signs of the zodiac and bearing the Latin inscriptions : "Courage Illuminated the old world with new light and this is the house of Urania begone, everyday cares ! We turn our backs on humble Earth, from here we rise to the stars".
Cafe…鐘樓的地層…餐廳,變成另一個避雨之所。
我是傻傻的看到這條樓梯,好奇心望一下,但見這個不准進入的標誌,於是沒有上樓梯,其實標誌是不可打開那個門吧!樓梯正是上鐘樓的,不過我又沒有見其他遊客上去,都只是站在門口避雨。
Lithuanian Philology Center
這裡有點奇怪。我看到非常漂亮的圖片在大學地圖單張上,可是一直找不到那個場所的位置,地圖顯示在洗手間前方,但到達後只見旁邊是上鎖的樓梯。我問一位女學生,怎樣可以到達那個建築物,原來她並非本校生,但幫我用立陶宛語問了學校工作人員。才知我想看的房間,是在這個毫不起眼的Sarbievius庭院東樓二樓。
奇怪是,我問這個房間開放嗎?那位工作人員說可以看,但單張上卻寫著不對外開放。
立陶宛語言學中心位於Sarbievius庭院東樓二樓。門廊裝飾有藝術家P.Repšys 壁畫 "四季 (The Seasons)", 1976 - 1985年中創建,壁畫主色為赭石和棕褐色,拱門為深藍色。
The colour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rescoes harmonize ideally with the interior space, expose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create a uniform artistic environment. The content is taken from Lithuanian mythology, and unveils a national concept of world harmony. The paradoxically realistic treatment of figures dancing and playing a variety of instruments portrays the fantastic nature of the mythical world. Out of it all, the artist creates an impressive, unforgettable vision.
色彩鮮豔,但看不懂的壁畫。
這學系的大樓還有繪上壁畫的 Mosaic on the theme of Lithuanian mythology ,在地圖上沒有介紹,相信不對外開放。我最失策的是沒看清楚地圖,原來在 Vestibule of the Lithuanian Philology Centre下面,即地面的書店"Littera" bookshop,裡面一樣有17世紀彩繪壁畫,因為我沒想過買書,竟過門不入了。
Littera bookshop網上圖片:
大開眼界後,返回大庭院,天氣好轉,也繼續往古城其他地方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