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雪域絲路浪遊,由於大霧,遺憾地沒看到火焰山真身,今年夏日故地重遊,終於心願達成,也在古絲路申遺留成功後,重遊交河故城。
聽到烏魯木齊氣溫攝氏33度,不知日子如何過,但原來早晚大風,比香港的秋天更涼快,中午炎熱但仍有風,沒有香港濕熱如蒸籠的難受。只是,火焰山地區六月份40多度,地表高達70〜80度,小峰擔心我們會中暑。
吐魯番是突厥語,漢語意爲『富庶豐饒的地方』。因為路途遙遠,小團包車車費較高,我們參加了散客團,出發第一站是坎兒井,之後有蘇公塔,火焰山,千佛洞和葡萄溝。
路經達板城。小時候在唱『達板城的姑娘』,現在看到的是達板城的發電風車。
關於『達板城的姑娘』這首歌的創作,據說當初為了要讓解放軍戰士們,如期的將公路修到達板城,所以邀請王洛賓先生把這首維吾爾族民歌配上漢語歌詞,好讓戰士們天天想著美麗姑娘和她們的錢財,用精神力量戰勝新疆的惡劣氣候,完成任務。這首歌也是現代中國第一首漢語譯配的維吾爾族民歌。
來到坎兒井景點
新疆坎兒井至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它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被稱爲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並列,被譽爲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為吐魯番最偉大的水利工程。
網上圖片,坎兒井群鳥瞰圖
離開博物館,經過葡萄架,可惜還未到葡萄成熟時。這裡未經許可採摘葡萄會被罰款100元人民幣。
雖然高昌故城因紀錄片『絲綢之路』較為聞名,當年也因入場費比交河故城平宜十元而旅行團會選遊。2007年遊絲路,小峰不帶我去高昌而去交河,他說前者已很殘缺而交河故城比較完整,那裡也是他入行考導遊試抽籤時抽中要講解的新疆景點,對他來說這裡特別有意義。現在大多數的旅行團也轉遊交河故城了。
交河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市西約11公里處的亞爾孜溝內。它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城市,是全中國唯一一處保存有漢代城市遺址的文物單位。故址分佈於一個柳葉形的孤島台地上,周圍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繞,故城遺址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建築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建於公元前2世紀,14世紀毀於戰火。交河故城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貫穿故城中部的中央大道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的中部為官府區,周圍是院落區。西區和城區北部為寺院區,現在能辨認的就有50餘座,其中最小的僅1平米,最大的寺院佔地5200平方米,東西寬59米,南北長88米,為南北朝時期至回鶻時期遺存。城北部空地還有101座排列整齊的佛塔,小方塔每25座一組,共四組,中間有一座大方塔。
午飯前,又去了一個維吾爾族古村,其實是一個博物館,介紹維族的生活。
下午到達蘇公塔
蘇公塔是額敏塔的俗稱,額敏和卓曾是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的首領。蘇公塔由可容納千人的禮拜殿和塔體組成。大殿以列柱廳為主,面積達2300平方米,四周方形小室是具有中亞特色的小穹頂,空間肅穆,冬暖夏涼,是非常純粹的建築空間。而塔體結構的塔高為35米,底部直徑為11米.頂部直徑為3.8米,塔身裝飾全部用單色的黃土磚砌築成15種優美圖案。塔內旋梯共72級,用疊澀磚和塔柱、塔身連成一整體砌築而成。
走了一圈,導遊便說離開。我問小峰,不是可以上二樓俯瞰建築嗎?當年他曾帶我上去的。小峰說,他帶團的話,會帶客人上二樓看建築佈局,散客團都在趕時間,留時間帶客人去購物店,就是這樣了。
冬天看到的蘇公塔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