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對於古玩瓷器等小飛一不通, 經過講解員的介紹,今次又長知識了

4 號館  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w140.JPG

w132.JPG

w134.JPG

w133.JPG

w135.JPG

w137.JPG

w136.JPG

w139.JPG

w138.JPG

w142b.jpg

w141.JPG

花卉紋溫酒壺/廣東 .清(1644至1911年)
燒藍工藝主要以銀器作胎體,裝飾以藍、綠色的琺瑯,經低溫燒成。此壼由內壺和外壺兩部份組成,外壺六面的梅、蘭、竹等花卉紋施以藍色為主的琺瑯,內壼則以圓柱形盛酒器,內外壺之間可注入熱水,供溫酒用。

W141a.JPG

w142.JPG

w142a.jpg

w144.JPG

4號館新品並不多,8號館正在準備卡地亞與女性展,所以小飛就直上9號館,正展覧 「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

w228.JPG

網上看到一篇訪問,很佩服夢蝶軒主人,在這裡分享文章:

https://www.wenweipo.com/a/202206/26/AP62b7b26ee4b033218a5443c4.html

六件必看展品
1. 明朝金鑲紅寶石「雙龍戲珠紋樑冠」
2. 吐蕃金鑲綠松石「覆面」
3. 吐蕃木、漆、金器「騎射武士飾牌」
4. 唐朝金鑲紅瑪瑙「鳳及鴛鴦銜花枝紋冠
5. 公元前4至3世紀黃金工藝品「動物紋冠」
6. 公元前18至15世紀黃金金器「鼻飲或臂釧」

 

進館後,因為沒有講解,只是看到片片金光燦爛的「碎片」,後來經過講解,才知這些都是馬上的裝飾。雖然裝飾過後馬匹會漂亮,不過那麼重的金器裝飾品掛在馬上,牠也非常辛苦吧!

w149b.jpg

w147.JPG

W152A.jpg

w151.JPG

w154.JPG

w153.JPG

W156A.jpg

w155.JPG

w180.JPG

w175.JPG

w176.JPG

w178.JPG

w179.JPG

w181.JPG

W158A.jpg

w157.JPG

w182.JPG

狼紋及泡紋項飾/公元前四至公元前三世紀,金代

w159.JPG

w183.JPG

w184.JPG

w161.JPG

w186.JPG

W164a.jpg

這個動物紋冠原本放在6號香港館,現在就「升呢」上了9號館。

動物紋冠
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活躍於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這頂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金冠相信屬於其貴族,是他們身份的象徵。金冠上的浮雕紋飾呈現出動物形象,帶有強烈的草原藝術風格。冠緣正中是一彎角羊頭,旁邊還有鷹、蛇、鹿、虎等動物。金冠的頂部,上面尚有四組老虎與鹿相搏的紋飾。從冠頂中央的幾個圓孔,可以推測上面原本應該還有飾物,估計是立體異獸,類似飾物見於陝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和西伯利亞南部,體現了不同地區之間的密切聯繫。

w163.JPG

雲鹿紋馬飾/龍虎搏鬥紋腰帶扣
西漢(公元前206節公園八年),金鑲瑪瑙
北方草原一直是中原馬匹的主要來源,隨之而來的是當地所使用的馬裝飾。此組馬裝飾以中原風格的雲鹿紋為裝飾,類似的例子見於西漢和匈奴貴族。

w165.JPG

w167.JPG

w168.JPG

 

w187.JPG

龍紋腰帶鉤 /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221年)/錯金銀鑲綠松石

斜格四瓣花野豬紋腰帶鉤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221年)/錯金銀鑲綠松石

w170.JPG

這兩件製作精細的腰帶鉤,或屬於中原貴族的飾物,其中一件裝飾源自於中、西亞,經草原傳入的斜格四瓣花紋在輔以野豬紋,另一件中原風格的龍紋並鑲嵌切割成鱗片形式綠松石,兩者隱約顯露草原飾物的風格。

w172.JPG

w189.JPG

w188.JPG

忍冬紋杏葉 / 吐蕃 7-9世紀, 金鑲綠松石

w190.JPG

w201.JPG

w192.JPG

騎射武士飾牌
吐蕃是7-9世紀期間雄踞於青藏高原的一個王朝。這個騎射武士形飾牌呈現的武士形像威武,栩栩如生。飾牌上的各種細節——騎者的髮辮、帶有濃烈吐蕃風格的服飾,還有各種馬具等配備,都刻畫得清晰細膩。馬身上掛有非常多的飾物,這亦顯示出吐蕃人作為高原上喜好騎馬的群體,對馬身裝飾極為重視。
這個飾牌上的吐蕃武士形像受到西亞薩珊金銀器風格的影響。薩珊王朝金銀器中的狩獵紋飾經常以薩珊國王作為主角人物,一般是狩獵者騎在馬上,手持弓箭追擊動物。這件展品正體現了吐蕃與其他文化之間的交流。

w191.JPG

w194.JPG

原來那些杏葉裝飾是掛在馬的後肢上

w196.JPG

w197.JPG

w200.JPG

w198.JPG

w199.JPG

覆面 
吐蕃是7-9世紀期間雄踞於青藏高原的一個王朝。吐蕃貴族的陪葬明器種類繁多,其中包括大量的金銀器。這組金覆面由眉毛、眼睛、鼻子及嘴巴等不同部位組合而成。上面有不同的分格,鑲嵌了綠松石和水晶。上下唇線及兩眼邊緣以細點金珠圍繞。大量使用綠松石作配搭是吐蕃金器的典型特徵,反映出吐蕃貴族對綠松石的喜愛。
這種強調五官輪廓的覆面最早見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處草原部落的墓地中,相信是吐蕃與西北一帶文化交流而出現的產物。

這組覆面十分特別,因為多數的陪葬物會是整個面具而不是單點,估計這覆面是放在衣服上

w204.JPG

忍冬紋鞋 吐蕃7-9世紀, 銀鎏金鑲綠松石

講解員說此鞋可以伸縮,適合長短腳。
不會刮腳嗎?

w205.JPG

w209.JPG

w208.JPG

鳳及鴛鴦銜花枝紋冠飾
這件冠飾所用質料及製作工藝都十分精緻講究,由此可窺見唐代貴族對於金飾的審美觀。這冠飾以金絲為框,內嵌寶石,輔以細小的金珠,這種黃金工藝稱之為「金筐寶鈿」,在唐代十分流行。冠飾上的寶石色彩鮮艷,除了鑲有綠松石、紅瑪瑙和玻璃之外,還有一種潔白如玉的材質——硨磲,是一種貝殼。除了借鑑中西亞流行的寶石鑲嵌工藝之外,這冠飾採用了中原常見的題材——寓意美好的鳳凰及鴛鴦,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w211.JPG

w212.JPG

w214.JPG

遼代 (907 - 1125), 項鍊,少見水晶飾品

遼代貴族會以不同材質的飾物,配襯金飾。此項鏈以水晶和縷空金珠串成,其心形和柱形金質墜飾為典型遼代飾品。另外他們喜歡以琥珀作飾物。琥珀原為松脂,長年積壓成為化石,分為琥珀和海琥珀。遼代的琥珀來自波羅的海,可能是經西伯利亞南部的貂皮之路或經水路並沿絲綢之路南北線抵達遼國。

w213.JPG

w216.JPG

龍鳳紋冠/遼代 (907-1125)

w215.JPG

雙鳳戲珠紋冠/遼代 (907-1125)

w218.JPG

髮簪和髮釵有什麼分別?簪為一支脚而釵為两支脚。

w219.JPG

w220.JPG

雙龍戲珠紋樑冠
這頂雙龍戲珠樑冠對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意義非凡,是博物館的首件藏品,是夢蝶軒主人所捐贈900多件中國古代金銀器之一,為博物館的收藏和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根基。 
這件樑冠以金絲製成,頂部呈半球形,有六道樑,後有兩翼,很多細節需要仔細觀賞才能夠體會。冠的前方有蝙蝠和蓮花紋的裝飾。冠的後方有金絲編成的立體戲珠雙龍,龍的頭部和火珠以彈簧連接,行走時龍首和火珠會跟著顫動,充滿動感。 
這件樑冠巧妙地運用多種黃金工藝,包括錘鍱、纍絲、珠化、鑿刻及寶石鑲嵌等,可以說是集大成之作,體現了明代金器工藝的高度發達。 

雖然9號館的大海報沒有顯示,但這件珍品可說是香港故宮博物館的「天字第一號」,因為它是香港故宫第一件收藏品。

這個樑冠用作蓋着髮髻。小巧玲瓏,估計是給小孩用,可能是一位小公主的飾品。看前面裝飾没有後面的華麗,因為主人走在前面,後面都是隨從。走路的時候,這個樑冠是給站在後面的人看的!而且有幾條彈弓,主人走路時飄飄彈彈,充滿動感。

w222.JPG

w223.JPG

w221.JPG

w226.JPG

w227.JPG

w225.JPG

什麼是帔墜?古代女子走路的時候很容易被長裙絆倒。加上一個帔墜,把裙子壓下来,就不易絆脚了。

w224.JPG

帔墜.jpg

返回地面的1號館,新換的收藏品並不多,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件月白色雲龍男夾朝袍。

w229.JPG

乾隆皇帝

w231.JPG

w232.JPG

對比一下上次的康熙畫像,post 一樣的 !

314.JPG

315.JPG

一疊藍色的紙,再印上金色圖案,非常珍貴

w234.JPG

w235.JPG

w236.JPG

花紋鈿子,清(1644-1911)

w237.JPG

w238.JPG

w241.JPG

w240.JPG

w242.JPG

反過來看到刻字

w243.JPG

原以為輕輕鬆鬆,參觀故宮,結果消磨了三個鐘,所以對故宮有興趣的朋友必須有行到「脚跛」心理準備啊!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