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先要多謝街坊,因為知我喜歡看博物館,所以送了贊助人票,免費入場,包括9號館,而且排隊優先入場。

趁着復活節假期,三訪香港故宮。這次來到有點小插曲,原以為復活節假期去人潮如湧,特別是通關之後,可能很多國內遊客,但出乎意料的,早上訪客並不多。我10:03 am 到達,剛好開始入場。我拿着票問職員在哪裏排隊,她說只有一條龍,什麼票也是這條隊。(咁梗係唔係啦!)

看見排隊的人不算過多,所以小飛也跟着那條長龍。後來看到另一位職員走過來,小飛八卦的問:「這張票是否排這條隊?」職員一看,便立即說:「哦!這是贊助人票,你出來跟我走,我帶你到另一個地方進場。」原來是乘升降機往入口。

w244.JPG

最初以為這次參觀不會有什麼大收穫,除9號館外,展品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不過今次小飛又發現很多未看過的珍品。

跟小飛之前的策略一樣,先乘電梯上2樓看2號館和3號館,一路直上,到最後才返回地面参觀無論何時都多人的1號館

博古圖四方燈一對/清乾隆(1736 - 1795)

W1.JPG

今次龍袍轉為藍色,同樣可以去找到12章紋様,不過日月星辰就看不到,懂得初步欣賞龍袍後,找這些紋様就顯得有樂趣。

雲蝠壽龍紋夾定位龍袍 /清乾隆(1736 - 1795)

w3.JPG

w4.JPG

 

十二章紋樣 : 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7.jpg

w6.JPG

w8.JPG

5.jpg

w5.JPG

w7.JPG

 

w9.JPG

w10.JPG

6.jpg

w11.JPG

w12.JPG

w13.JPG

4.jpg

w14.JPG

w16.JPG

w15.JPG

 

雲蝠松樹紋橢圓荷包 /清乾隆(1736 - 1795)

w17.JPG

w22.JPG

銅鍍金殼鑲瑪瑙琺瑯懷錶/ 英國十八世紀

w19.JPG

看到貝殼聯想到海水,想不到火藥會放在貝殼裏面

火藥袋(1644 - 1911)銅崁蛤蜊貝殼

w23.JPG

纏枝花紋三式/玻璃戧金  (1736 - 1795)

w27.JPG

w28.JPG

w29.JPG

w32.JPG

錦地書式金鐘籠,景德鎭御窯廠  (1736 - 1795)

w33.JPG

乾隆款御题三清茶詩如意紋蓋碗(1746-1780)/ 剔紅漆器 

w35.JPG

乾隆款御题三清茶詩如意紋碗(1746)/ 脫胎朱漆器

w36.JPG

w38.JPG

康熙款梅花蓋碗 / 琺瑯 (1662-1722)

w39.JPG

佛手𩆜芝花插 (1644-1911)

w40.JPG

w44.JPG

w42.JPG

w43.JPG

w46.JPG

w45.JPG

乾隆帝御製耕織圖詩冊/清乾隆36年(1771)

w47.JPG

w49.JPG

w50.JPG

w51.JPG

「為君難」印.清雍正元年(1723)壽山石

w54.JPG

w56.JPG

w59.JPG

w55.JPG

w58.JPG

w57.JPG

w60.JPG

W61.JPG

w63.JPG

w62.JPG

w676.jpg

w64.JPG

w65.JPG

w66.JPG

兩次來到都沒有玩互動遊戲,今次自己也是玩玩。那支電子毛筆真的完全不成!小飛雖然不懂書法,不過啲字冇咁醜㗎!支筆完全不受控制!

w68.JPG

到了3號館看見講解員為遊客提供講解,我則錯過了這個青花12月花卉圖題詩句杯。上次這個位置是放了“Franc Franc” 彩碟,所以肯定入大門看到的,一定是正嘢。

w70.JPG

w69.JPG

w71.JPG

講解員說入門三寶,除了這12只杯外,還有淡天青釉筆洗和白釉壼。

w130.JPG

這件器皿稱為筆洗,是用來洗刷毛筆的器皿。這件筆洗看似普通,但其實極之珍貴,是一件由汝窯燒製的瓷器。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而燒製的時間只有約二十年,流傳至今的瓷器只有約一百件。

在汝窯之前,供御瓷器主要由定窯製作。但由於定窯的燒製技術會令器皿帶有芒口,即器皿的口沿位置沒有施釉,從而露出粗糙的胎體。因此宮廷開始改以滿釉燒製的汝窯瓷器替代定窯。滿釉燒製指的是瓷胎表面施滿釉,底部需要以支釘作為支撐點,稱為芝麻釘。這件筆洗正是使用了滿釉支燒,底部有呈品字形的三點支釘痕跡。

汝窯的另一特色是大多數的瓷器都帶有開片,即瓷器表面釉色中帶有開裂紋片。

w129.JPG

w130.JPG

人總是容易被五光十色所蒙蔽,其實最難製作的正是純色的瓷器,特別是白色。

w73.JPG

純白色瓷器,潔白無瑕,是非常珍貴的作品。

w72.JPG

白陶刻幾何紋瓿  河南出土/商(公元前 1600 - 公元前1100)
這是商代生產的白陶瓿。一般認為燒製白陶的傳統始於新石器時代,並一直延續至商代晚期。不過近期有學者指出,白陶或於商代中期已停止燒造,直至晚期才恢復製作。白陶較為珍稀,只在少數高級貴族的墓中才能找到,眼前這件白陶瓿便是於其中一例。這件瓿上的紋飾,  頸部上飾有常見於青銅禮器、被稱為夔龍紋的紋樣;瓿身則飾有當時陶器常見的折線紋和雷紋。學者因此推測,這些白陶器並不是用來祭祀祖先,而是作為確立和展示墓主人與其祖先的繼承關係.

w74.JPG

w77.JPG

w76.JPG

青釉雙繫盤口鷄首壺,浙江越窯,東晉(317-420)/ 
青釉羊形燭臺,西晉(265-316)

w78.JPG

三彩模印朵花紋菱花口折沿長壺,遼(907-1125)

w80.JPG

所謂「定州花瓷琢紅玉」,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制白瓷聞名天下。當然,定窯並不偏科,除了燒制白瓷,還會燒制黑釉、綠釉以及醬釉等。然而近些年有人給定窯又添加了一個項目:紅釉。蘇軾的《試院煎茶》提到:「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定州花瓷指的是定窯印花白瓷,而琢紅玉, 有人認為紅玉指的是茶水,根據蘇軾的《試院煎茶》描述,說了定州花瓷,不可能多此一舉再講釉色。宋代流行鬥茶,茶葉經水煎後,茶水呈紅色。紅色的茶水映出定州花瓷的紋路,將紅色茶水比作紅玉,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浪漫。
黑釉兔毛盞,福建、南宋 (1127-1279)
宋代鬥茶風盛,以茶湯泡沫多少和白色水痕出現的早晚定勝負。吉州窯和建窯燒造最適宜用作襯托白色茶沫。吉州窯瓷器常為黑褐色,装飾有剪紙貼花,玳瑁釉袋和木葉貼花。而建窯因燒成過程中有面的氧化鐵的結晶呈現類似兔毫,油滴等花紋。宋代建窯黑釉瓷器其後也傳到日本,成為茶道用器中的重寳。

w84a.JPG

驟眼看以為是黑色茶碗,細心看才看到紋絡猶如黑色的兔毛
w84.JPG
 
w85.JPG
米黃釉凸弦紋貫耳壺  / 哥窯,南宋(1127 1279)
傳世哥窯瓷器胎體較薄,呈黑褐色,𦋐灰青或米黃釉,其釉面满佈開片紋,乃焙燒冷卻時,因胎、釉膨脹系數不同所致,較大的裂紋被人工染成灰黑色,而較小的裂紋被染成黄褐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傳世哥窯遺址的地點至今結未明。
 
是否像$10店的缸瓦?這組「缸瓦」紋絡清晰均勻,非常考師傅的功夫

w103.JPG

白釉模印纏枝花紋葵口碗 / 河北定窯,金代(1115-1224)
五代至元代期間,北方窯埸蓬勃發展,代表之一為定窯,其生產規模甚大,產品胎色潔白,釉呈象牙色.一般帶刻花或印花裝飾。

w86.JPG

青釉刻劃纏枝花紋菱花口折沿盤,浙江龍泉窯,元朝(1279-1368)

此盤外型仿同年代的金銀器,上飾纏枝花和雜寶紋。其偏大的尺寸並不常見,很可能是促銷中東地區的商品,供當地人滿盛佳餚,席地共食之用。也可能是完代宮中盛放馬首的禮器
 
中國人玩瓷器講求精緻,少有這樣大大一個盤,但如果說這是屬於元朝,那些粗獷番邦的製作就完全合理。盤邊有很多圖案,應該是蒙古族的一些寶物的標記。盤中間的花紋淺淡,施釉很薄,因為如果是厚釉的話,花紋就不能顯露出來。釉色均勻也是少見,同樣是考功夫的作品。

w106.JPG

w107.JPG

w108.JPG

淡天青釉盤  / 仿汝釉盤,江西景德鎮御窯.明宣德(1426-1435)

北宋汝窯,以其宫廷使用的天青色瓷器燒造,「汝過天青」而聞名於世。由於只燒造了20年,傳世的汝窯瓷器非常罕有,傳世僅100餘件。如果拿來拍賣,就是以億元計。

細心留意兩隻碟的分別'前面的一個比較顏色暗啞,後面的一只施了光釉。騷人墨客比較喜歡暗啞的一只,因為中國人的性格比較內斂。這兩只是明代仿製汝過天青。

w88.JPG

玫瑰紫釉鼓釘花盆托,河南鈞窯,北宋(950-1127)

w93A.jpg

所謂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此碟為最佳例子

w91.JPG

八思巴文為蒙古文字的一種,有元代藏傳佛教領袖西藏高僧八思巴(1235-1280)創製。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朝廷定為官方文字,唯不久後廢止。龍泉窯瓷器上所見的八思巴文,一般為漢人姓氏的音譯。

w109.JPG

此碟不是裂紋,而是師傅大膽着墨,用一抹厚釉噠在碟上才有這種效果,可能是百中才得一件這樣漂亮的製作。
w94.JPG

青花龍穿花紋扁壺
穿花龍紋在明代永樂時期的瓷器上初現,年款亦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但這件扁瓶並未附有年款。青花瓷的形制十分多變,當中部分器形和紋飾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事實上元朝跟伊斯蘭地區已有不少交往,而元朝時已開始大量生產青花瓷。到了明代永樂及宣德年間,隨着鄭和沿海路到達西亞等國家時,不論是將青花瓷外銷到伊斯蘭地區,或是將有伊斯蘭特色的金屬器帶回朝廷,都加深了兩者在文化上的來往和影響,可以說此類扁瓶正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壺身有八種吉祥物,底部有盤祥結

w113.JPG

青花伊斯蘭花紋綬帶耳葫蘆扁瓶 /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

明代以前瓷器大部份都是素色,青花瓷的顏色物料來自蘇馬利,也就是現在的索馬里,明朝鄚和下西洋到了非洲而傳入的物料的顏色, 青花瓷成為了主流。

為生產青花,首先就要能夠生產高質量的藍色和白色陶瓷。這一點是通過中國與西亞的技術與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得以完善。

由鈷料生成的藍彩在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均有悠久的歷史。新巴比倫王國已經可以施用在玻璃、土陶等多種基質上。該工藝在波斯及伊斯蘭時期又有傳承發展,在西亞一直保持很高水準。鈷料的寶石藍發色在中國也備受珍視:戰國已有外罩藍彩的陶胎珠子;唐代工匠則將鈷料添加助熔劑,造出了釉上藍彩,至8世紀初,高檔藍釉唐三彩已經較多出現。

w111.JPG

青花纏枝蓮紋雙繫背壼 / 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永樂(1403-1424)

這麼大的一個背壺,用作盛水之用。當然這麼重的一個壺不是背着人身上,而是放在車上,也是一種裝飾品。

w96.JPG

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 / 江西景德鎮御窯、清雍正(1723至1735)
天球瓶因瓶身渾圓,似天體星球而得名。此瓶飾海水龍紋,龍身以錐拱技法表現細部,海水紋以鈷料着色再細緻描繪,乃模倣永樂朝御窯瓷器燒造而成。

w98.JPG

w99.JPG

w100.JPG

青花地黃彩折枝花紋盤 / 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雍正(1723-1735)

w114.JPG

釉𥚃紅四魚紋水丞,江西景德鎮御窯,清康熙(1662-1722)/ 天藍釉梅瓶,江西景德鎮,清康熙(1662-1722)

w116.JPG

粉彩福祿萬代紋葫蘆瓶,江西景德鎮御窯,清乾隆(1736-1795)

w119.JPG

粉彩不露地雲蝠紋葫蘆瓶,江西景德鎮御窯,清乾隆(1736-1795)

w121.JPG

黃地粉彩蝴蝶紋喜字盤,江西景德鎮御窯,清同治六至十年(1867-1861)

同治六年(1867年),宫中為準備於同治11年(1872年)的皇帝大婚典禮,命御窯燒造大婚用瓷。然而因太平天國運動(1851至1864),景德鎮御窯廠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任務。這批瓷器運抵皇宫後,被認為「燒造粗糙,不堪應用」,御窯廠因而需重新燒造大婚用瓷,直到同治十年(1871年)方補造完畢,解送京城交差。

w123.JPG

粉彩八仙人物圖燈籠尊,江西景德鎮御窯,清乾隆(1736-1795)/ 
松石綠地粉彩纏枝花紋包袱瓶,江西景德鎮御窯,清乾隆(1736-1795)

w125.JPG

w127.JPG

每個館的門口播放有這些摺椅,方便訪客,這樣貼心,值得一讚。

w131.JPG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