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 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 -Kryžių kalnas)
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12公里處的一個朝聖地。其確切的起源無人知曉,不過據認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從前的一個軍事掩體Hill fort 處。幾個世紀中,前來朝聖的天主教徒在這裡安置了許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愛國者的雕塑、聖母雕像以及數以千計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經。目前十字架的數量據估計大約有50,000個。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1993年9月7日,教宗約翰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到訪十字架山;一年後,教宗將一座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塑送到十字架山記念,從此便成為立陶宛一個重要的地標和神聖之地。
終於到達當年 Jesscia 照片中,讓我認識的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的紀念品店,可以在這裡買十字架放在十字架山上。
第一個有關十字架山的紀錄是在19世紀,當時立陶宛被瓜分併入俄羅斯,立陶宛人民兩次起義,反抗俄國政權,都沒能成功。起義死亡的人民找不到屍體,他們的家人就在十字架山插上十字架,來紀念當時死去的士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山上十字架的數量增加了很多。一次世界大戰後,立陶宛恢復獨立,十字架山轉為居民禱告和平的地方。1940年,俄國佔領立陶宛,立陶宛人不斷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表示他們仍忠於自己原來的國家,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和平抵抗的象徵。因此,這裡成為俄國政權的眼中釘,蘇俄政府三次用堆土機推倒十字架山,封閉通往十字架山的道路,甚至計畫在上游興建水庫將所有十字架淹進水裡。然而,不管蘇俄政府怎麼做,十字架都會再次出現,而且數量一次比一次多。1990年蘇聯政權解體,立陶宛正式獨立,加入歐盟,並宣布在2015年加入歐元區。隨著立陶宛的的獨立,十字架山逐漸走出過去的陰影,成為深具歷史意義的宗教象徵及觀光點。
紅色的亭,Olga說是當年教宗約望保祿二世到訪時蓋建的
教宗約望保祿二世送與十字架山的十字架,放在山上最前方中心位置
來十字架山 (at Šiauliai) 也不算容易,因為當時人民要找一個隱閉的地方,避免蘇聯發現,所以找到這郊外的地方。現在雖成為遊客來到之處,但乘坐公車的下車站也在兩公里以外。決定來十字架山時,找到不少關於沒有英語的巴士班車時刻表,但以小飛的聰明才智,應該會迷路兼誤班車,如果趕不上尾班車,可能要在這裡四野無人的地方渡宿一宵。也是因為這一程,無信心拿著行李攪定由里加往十字架山再到立陶苑首都維爾紐斯古城 (Vilnius) ;如由里加中央市場乘 Eco Line 到維爾紐斯又不能去十字架山,在權衡自己想去十字架山比古城的興趣較大,所以今次只留在里加附近遊玩。
希奧利艾 (Siauliai)位置接近拉脫維亞,從地圖可見,其實立陶宛臨波羅的海,所佔還是很少的,最著名就是 Klaipeda (克萊佩達) - 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
看啊!網上的資料,我真的不覺得自己一個人攪得掂!於 Šiauliai 公車站的第十二月台,搭乘前往 Joniškis 方向的公車,在Domantai站下車,車程約十五分鐘,下車後再走兩公里,便能抵達十字山。(* Domantai 站並沒有任何的站牌, 坐近一點司機, 並告之要在 Domantai 站下車)。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到來這裡可以感受到宗教的氛圍,這裡平和而寧謐,曾經在網頁上看到有博客說,如果一個人來這裡感覺陰森恐怖,好像去了墳場一樣,我卻覺得有說不出的哀愁。或許應正面地想,對於帶上十字架到來這裡的人來說,這裡是愛和盼望的地方。
十字架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小斜坡
這是2015年新放進的十字架,來自 Baltic Air Policing
路途遙遠,所以離去前記得去訪客中心的洗手間,費用五毫子歐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