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里加被選為歐洲的首都,相信信藝術主義的建築讓里加成為藝術寶藏之地,功不可沒。
“新藝術”Art Nouveau 是法文,里加新藝術風格的建築流行於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約40%的建築物都建在這種風格下形成,其百分率為歐洲其他城市之冠 。新風格元素早期加入折衷主義建築,形成了兼收並蓄的藝術風格。 裝飾新藝術運動是指利用新藝術風格作為裝飾元素,第一個裝飾藝術建築始建於1899年,但在1906年,裝飾風格變得不合時宜,因而裝飾風格沒有再廣泛流行。里加最流行的為浪漫新藝術運動風格(Romantic Art Nouveau)。簡單化和現代化的形式裝飾著來自其他歷史風格的元素。從1905年到1911年,拉脫維亞國家浪漫主義見頂,強調垂直線條變得更為流行,被稱為“垂直”新藝術運動風格(Vertical Art Nouveau),這種風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為流行,其藝術風格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阿爾伯特街Alberta Street,得名於阿爾伯特主教(1165-1229)。在1901年,為慶祝里加建城700年,這條街許多建築都是由俄國建築師米哈伊爾·愛森斯坦設計Mihail Eizenstein。
Alberta Street 12號 - Riga Art Nouveau Museum
小松鼠也成為雕刻的主題
Alberta Street 13號 - 非常精彩的新藝術典範。1998年為里加法律大學 (Riga Graduate School of Law) 所擁有,比利時大使館 (Embassy of Belgium in Riga) 設於此處。
精雕的建築旁邊卻是一座古舊大樓,是否格格不入? 看起來新舊不一,原因是那些現屬私產的樓房勤於維修,而屬公家產業者則疏於護理,孰為私產孰為公產,一目了然。
Alberta Street 11 號- 另一位建築師Eizens Laube 在1908年的作品
Alberta Street 8 號
除了精細的雕刻外牆,最特別之處應該是大廈中獨一無二圓形的窗戶。
新藝術運動主要人物,我最喜歡的西班牙建築師高第 (Antoni Gaudí)曾說:『直線屬於人們,而曲線屬於上帝』,在里加的 Art Nouveau 中 ,卻找到不少直線。
Strelnieku Street 4a號 - 新藝術風格混合折衷主義建築
Alberta street 4號
折衷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物: 三個美杜莎頭、有翅膀獅子和女人頭, 象徵太陽和保護
大樓就只有這幾個窗戶是圓形和橢圓形的。
雖然建築外型別緻,但內裡卻極之平凡,可不可以用金玉其外來形容?
里加市內約有800棟新藝術式樣的建築,多集中在市中心,特別是在Alberta街的使館區。樓房始建於1899年,被稱為『青年潮』(Jugendstil)。這是來自德國與北歐諸國的一項藝術的新風向運動。Jugend意為青年,當時是一本前衛雜誌的名字,是為“新藝術”風向之源。
Art Nouveau的首創者是捷克藝術家慕夏(Alphonse Mocha)。儘管20世紀的Modern Art取代了Art Nouveau,歷史上,Art Nouveau仍被視為在藝術上、思想上、社會上,由『新古典』(Neoclassicism)轉為『現代』(Modernism)的一段橋樑。
喜歡慕夏的華麗唯美 (Alphonse Mucha),喜歡克林姆的抽象分離 (Gustav Klimt)、喜歡高第的浮華張狂 (Antoni Gaudí),喜歡 Art Nouveau ,一定也要來看淡淡哀愁的里加!
Elizabeth Street 10b 號- 這是我最愛的一座!
里加被稱為北方的巴黎, 東北區的伊莉莎白大街(Elizabeth Street)、 阿爾伯特街(Alberta Street)和 斯特拉涅庫街(Strēlnieku Street, 都是新藝術Art Nouveau建築最集中的區域 。
Smllsu Street 8號
Medusa ?
Smilsu Street (1902) 2號
Herma人形石柱,被認為是里加新藝術建築中最美麗的女性
孔雀浮雕,為美麗與自信的標誌
相映之下,這些金漆圖案變得平庸了。
Jauniela Street 25/27號 - Neiburgs Hotel
Meistaru Street 10
折返古城廣場,再看另一些經典的建築物
貓之屋 (Cat House - Kaķu nams)
黑貓在當時的歐洲人來說被視為不詳。一位德國富商,想加入「大基爾特」商會,因行為不檢被拒諸門外。在憤慨之下,蓋了這座豪宅,特意在兩邊的屋塔放上兩隻發怒的黑貓,弓起身子殺挖氣騰騰把高高翹起的尾巴對準大基爾特之屋,想破壞對方風水,以侮辱性的姿勢來表達對商會的不滿。為此雙方纏訟不休,最後調解,保留建築物但改變貓尾的朝向,以貓首對向商會。
貓之屋現在地面為餐廳了。
大基爾特之屋 /大行會會所 (Large Guild -Lielā Ģilde )
自從1201年亞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城之後,由貿易商人、工匠藝師所組成的行會組織也蓬勃發展起來。由德國富商組成的「大基爾特」大約出現在1330年,過去幾個世紀大基爾特一直在一座哥德式會議大廳活動, 目前入駐這座建築的是拉脫維亞國家交響樂團。
小基爾特之屋 /小行會會所 (Small Guild - Mazā Ģilde )
「小基爾特」英國新哥德式風格,由工匠藝師組成的行會組織,彷如童話城堡的「小基爾特之屋」與「大基爾特之屋」僅一巷之隔,新哥德式的建築是由建築師Johan Daniel Felsko所設計,蒙特卡罗赌城,興建於1864年到1866年間。記錄著舊里加的工藝發展歷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