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山西

 

山西省博物院是全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佔地168畝,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陶寺遺址文物、商代方國文物、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及三晉文物、北朝石刻造像、明清晉商文物等

 

山西博物院主館 如斗似鼎, 四翼舒展,“斗象徵著豐收喜悅,象徵著安定吉祥。從寬敞的大廳向上看,仿佛置身於一座氣勢宏大的塔中,這是模仿國寶應縣木塔而構造的。

 

原本我們去山西博物院預訂了導賞員,但因為要等候一個小時,而院內亦設有語音導賞,最後我們放棄了導賞員的安排。但老實的說,真人導賞的話是會比較活潑的。

 

結果,Angela、李大姐、佩雯、Winnie 和和同行,小峰忍不住重操故業,為我們導賞。

說笑話,今次山西旅,小高是我們的領隊導遊,但他持初級證;而小峰一直跟我們同遊,景點入場時,小高向檢票員說小峰是他的副導,可以部份免票或半價,但實際上小峰掛著的是中級導遊證。偷笑

 

雖然對於歷史和考古,小峰不是專家,不過在博物館作我們的私人講解員,他又說得似模似樣,最後竟然惹來一群國內同胞跟著我們聽他講解!群体围观群体围观群体围观群体围观群体围观

 

我後來問小峰,佢講解0既係堅定流0架?*^#(^ 不是我幹的

小峰話,小學有讀過0架嘛,你冇讀0既0羊?黑线

大學咁近0既都唔記得啦!你同我講小學咁遠?汗

乜而家我0地香港0既小學,有讀中國歷史0既0羊?

FullSizeRender 

wd7-64

wd7-65

除了常規展品,今次還看到化石的展出,小峰竟然連恐龍侏羅紀時期也一餐,我真係唔知佢堅定流0架!

wd7-66

wd7-67

wd7-68

wd7-69

粗壯麗牛下頜化石

wd7-70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發明了陶器。仰韶時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圖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斷出土歷代陶藝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達,陶牛雄健威猛,散發出生機勃勃的時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鄉,千百年來,相承不衰,代有佳作。

土鼓…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

wd7-71

玉琮,新石器時代

wd7-73

夔紋斝…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周青銅器上常見「夔紋」,似龍非龍、似蛇非蛇。據說夔一出現,不是風雨來臨就是大旱,古人把它鑄刻在青銅器上,目的是辟邪驅魔或祈求風調雨順。斝形狀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夔紋斝有兩隻字唔識得讀

wd7-74

鴞卣…都係有兩隻字唔識得讀

鴞卣(xiāoyǒu),鴞是貓頭鷹,鴞卣則是一種酒器 

wd7-75 

陶甗,夏時代,公元前21-前16世紀…好少少,只是有一隻字唔識得讀

陶甗爲古代陶制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上部是無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來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wd7-76

雷紋提梁卣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

wd7-77

直線紋簋…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腹部和圈足的直紋,在商代青銅器中較為少見。簋(guǐ),是中國古代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

wd7-137

小口折腹斝…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2500年 

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 

wd7-72

雲雷地乳釘紋瓿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

瓿(),高20.5釐米,腹徑29釐米,用來盛水或酒。 

wd7-79

銅爵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

wd7-80

三魚渦紋盆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據說這個裝飾盆,加水後,彷似魚兒水中游

wd7-81

山西青銅文化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時代序列完整,分佈遍及全省。商代青銅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陸;中部的忻州、介休、靈石;西部呂梁山——黃河一線的石樓、保德等地多有發現。既有典型的中原風格,更有濃郁的“方國”特色。西周青銅器目前僅見于晉南,早年在聞喜和洪洞等地曾有發現。

龍形觥…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商代青銅鱷魚紋身僅此一件

wd7-82

觥”是一種盛酒器,出現於商代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該器最為可貴的是,它的裝飾花紋中,驚人地出現了鱷魚形象,觥的兩側前端,均陰線雕刻有鱷魚紋(鼉(tu?)紋),這在國內青銅器中是獨一無二的。除此,器身還有兩隻與鱷魚相背而行的夔龍,令整個器物充滿動感。

 

該器整體宛如一艘停在水裡的龍舟,齜牙瞪目,凜凜威風。頭上雙角峙立,背部覆以長蓋,蓋上飾以一菌形紐,兩側均有兩個貫耳,底部鑄有圈足。龍形觥高昂的口部與腹腔中通連接,若要倒酒,隻需捧起它的腹部逐漸傾斜就可以了,身體兩側的貫耳則可能是在加熱時懸挂使用。

 

鼉,亦稱揚子鱷,為我國特有動物,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但這件出土於山西西部黃河沿岸的3000多年前商代青銅器上,竟出現鱷魚紋飾。莫非,當時黃土高原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地,鱷魚徜徉?

 

龍形觥獨特的造型與花紋裝飾,是商代方國文化的代表,與同時期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相區別。當時,商王朝以亳都(今河南境內)為統治中心,統治著方圓千裡的土地。在中心區域之外,有許多小的方國與商朝並存,它們不斷吸收中原文化,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據文獻記載,在今山西西部的呂梁山、黃河沿線有鬼方、甫方等方國,龍形觥有可能是他們的遺物。

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長腹弧鼓,後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有橫榫與器腹扣合。器身遍飾華麗精美的圖案,蓋面為逶迤的龍身,與器物前端的龍頭相銜接,兩側襯以漩渦紋和雲紋。在器身的兩側飾鼉紋和夔龍紋,極為罕見。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鈕。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則沒有封口,用於散水蒸汽。器物底部有長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穩,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獨具風采。

wd7-83

獸形觥…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

wd7-78

 

北方民族青銅文化,起源于北方長城沿線少數民族地區,覆蓋地域遼闊,紋飾造型獨特,北方民族青銅文化大約發展于商代至漢代時期,融合了中原及歐亞地區的優秀文化。北方民族青銅器可分爲兵器、生産工具、裝飾品、生活用具、禮器、車馬器等。商代的山西中西部呂梁山和沿黃河一線存在著與商王朝若即若離的衆多“方國”,甲骨文多見記述。靈石、石樓、柳林和保德等地發現了大量商代晚期青銅器,其容器類多與南部典型的商代晚期銅器相同。

兔尊…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以兔作尊,青銅器中尚屬首見 

兔尊長33釐米,高11釐米,通體摩挲成黃、紅色,鮮豔亮麗。兔作匍匐狀,仿佛人用手指一按,這兔就能隨之一躍。兔背部有喇叭形口,可惜兔蓋不幸丟失。兔尊腹部中空,下有矮足,腹部兩側各有三周同心圓紋飾,且圓紋由裏向外爲圓渦紋。這只兔尊形象活潑天真,將兔子靈動機警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特別有趣的是,兔尊器內粘有樹葉狀物。通過化驗證實,殘留物與酒有關,因此專家們斷定,兔尊應該是酒器。 

wd7-85

鳥尊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這是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博物院也是以鳥尊為標誌 。

 

《周禮》曾記載周代宗廟禮器有“六尊六彜”,“鳥尊”即是其一。西周初年,周成王“桐葉封弟”,將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國。叔虞死後,其子燮父繼承封地,因唐地境內有一條晉水,燮父開始稱“晉侯”,並最終將唐國改名為“晉”,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開創了晉國將近600年的煌煌偉業。鳥尊這件高規格祭祀禮器的擁有者就是第一代晉侯燮父。 

 

西元2000年,鳥尊於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考古學家們最終確認這就是燮父的墓葬,從而排列出了從燮父到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的晉文侯共九代晉侯的清晰世序,這不僅澄清了晉國始封地的問題,而且也彌補了晉國早期編年和史實的闕疑和空白,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鳥與象,是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尤為晉人所鐘愛,此器構思奇特,將兩種動物形象完美融合為一體。整件器物以昂然直立的大鳥回眸為主體造型,大鳥頭部微微上昂,雙眼圓睜,高冠直立,體形豐滿。大鳥的尾部下彎,漸變形成象鼻,象眼象嘴俱全,活靈活現,且又形成器物的第三點支撐。在鳥尊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腹內和蓋內均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表明了這是晉國宗廟祭祀時所使用的重要禮器。鳥尊的頸、腹、背部飾有羽片紋,兩翼與雙腿飾有雲紋,尾部飾有羽翎紋。奇特的是,鳥嘴上喙可自由啟合,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復位時自動閉合,設計十分巧妙。 

wd7-86

獸面紋鐃…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鐃是商代晚期的敲擊樂器,西周少見,此鐃的甬部設四道等分扁平棱脊,形制非常罕見。

wd7-87

玉鹿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wd7-88

晉侯新壺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wd7-89

wd7-90

立鳥人足筒形器

以人形作為青銅器器足以及在器底懸掛小銅鈴的造型在商周青銅器中較為少見。而晉侯墓地出土的立鳥人足筒形器則集兩種設計為一身,是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兩類銅器以西北一帶發現居多,主要流行於商及西周時期,其使用者可能多為女性。兩者中以人形足更具表現力,造型豐富,延續時間更長,也頗具時代特徵。 

wd7-91

wd7-92

"刖人守囿" 為何要斬去人雙足但又放在車邊上呢?

wd7-94

西周晚期青銅藝術精品。廂式六輪車。車頂部有雙扇蓋可以開啓,蓋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邊圍繞四隻振翅欲飛的小鳥,器壁飾相背的鳳鳥紋,並有獸形裝飾,器足由兩大、四小共六個輪子組成,可挽環牽引,可用手推轉動。器壁一側有一小環,另一側開一小門,門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頭戴尖帽,左腳殘,左手持拐杖,門栓從此人的右臂腋下穿過,控制車門開閉。整個器物可轉動的部位共計15處,共有猴、虎、鳥等14個動物,形象刻畫了西周貴族“域養禽獸”的苑囿之景 

令人叫絕的是車箱蓋上的四個尖喙小鳥,用手一撥就輕巧地轉動起來,有的甚至輕輕吹一口氣,就能轉動起來。在修復過程中,專家們發現鳥身內部有頂針裝置,能轉動但不能取下小鳥。小鳥肚內灌鉛,使重心下墜,上輕下重,所以旋轉起來非常靈活。銅車制造之初,完全可以因風自轉。這四隻鳥應該是我國“相風烏”即“侯風儀”的祖型。 

該車是西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和機械制造水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如此精巧復雜之青銅器,真正用途是貴族用以盛放雜器的一件小方盒,巧奪天工的設計只是為了增強把玩時的娛樂性。

wd7-95

蟠龍紋方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wd7-96

虎頭匜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匜是是一件水器,為當時的貴族洗漱用具。

匜字唔識得讀

wd7-97

匏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wd7-98

蓮蓋夔龍紋方壺

wd7-99

銅犧立人擎盤。「犧」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稱謂。銅犧立人擎盤,由犧獸、宮人和鏤空圓盤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是站在神獸背上的一名女子正舉著一個鏤空的圓盤。神獸裝飾華麗、神態柔和﹔女子衣紋清晰,發絲根根可辨。更令人稱奇的是,她舉著的圓盤至今仍然可以隨意轉動,而在她手中長握了2000多年的圓柱竟然還可以拆卸!在通高僅14.5厘米的器物之上能夠設計制作如此精致完美的畫面,令人稱奇,體現了中國青銅器制作技術的卓越水平。

 

宮人所站犧獸,是由古代匠工結合各種動物形象創造出的一種兼具豬、牛、熊、鼠等造型的想象中的“動物”。有學者曾認為“犧”可通“犀”,意即犀牛。但是隨著近年來文物考古發掘,尤其是墓地貘尊的出土,似乎可看出犧獸的原型或許就是曾經生活在中國北方后遭滅絕的貘。不僅犧獸是個謎,整個立人擎盤器具有何功用,尚待研究。 

wd7-100

虎頭匜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wd7-101

wd7-102

銅毯帳頂…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為出行搭建帳幕的構件,頂部周壁設11個長方形孔,每孔有半圓環接鴨形扣,栓接帳篷拉繩

wd7-103

鏤空簸箕…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wd7-104

蟠蛇紋鏤空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造型紋飾別具風格,以失蠟法鑄造,主體部份制成蠟模,澆鑄時,蠟受熱揮發,其空隙由銅液代替鑄成。

wd7-138

錯金銀器口…戰國時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

wd7-140

錯金舟…戰國(公元前475至前221年)

wd7-139

高柄小方壺

wd7-105

四神染爐…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四神在中國一為代表東西南北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染是一種調味的豉醬,染爐可盛裝調味醬,燃炭加熱以供蘸食。

wd7-106

wd7-107

崁貝銅龜紙鎮…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山西在內陸,黃土高原竟然有貝殼,非常珍貴

wd7-108

金箔飾片…東漢,公元25-220年

wd7-109

魚雁銅燈…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wd7-110

雜技俑

wd7-111

留意雜技俑的面貌不似漢人

wd7-112

人面鎮墓獸…北齊,武平元年(公元570年)

wd7-113

石雕柱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

wd7-141

木漆版畫

wd7-142

博物館三樓是有關佛教的文物

wd7-114

陳海龍造像碑…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wd7-115

周智亮造釋迦立像…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wd7-116

鎏金准提菩薩像

wd7-117

wd7-118

白釉剔花牡丹紋枕,金代

wd7-119

wd7-120

三彩虎枕,金代

wd7-121

wd7-122

虎皮三彩碗…清康熙

wd7-123

wd7-124

粉彩嬰戲圖碗,以粉彩為主色的瓷器比較少見

wd7-125

wd7-126

胭脂紅八寶紋鼎…清乾隆

wd7-127

鴟吻

wd7-128

wd7-129

自在觀音,元朝

wd7-130

在南禪寺不許拍照,寺中的佈局在這裡可以看到圖片

wd7-131

應縣木塔模型

wd7-132

wd7-133

博物院以鳥尊作標誌

wd7-134

今天是旅程有行程的最後一天,晚上住在太原湖濱酒店,這酒店,真的不錯!可惜東航回香港的班機是早上八時多起飛,無緣在這裡享受美味的早餐。囧

wd7-135

重哥非常客氣,給我和小峰送了一片美味的酒店蛋糕,綠茶紅豆啊!好味!非常感謝重哥重嫂!

wd7-136  

翌日,團友們回香港,我和小峰則乘高鐵往西安,之後…小飛上演走難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