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台山位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菩薩頂在五台山台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菩薩頂的
大照壁往上行,山門前有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108種煩惱踩在腳下了。石階十分陡峻,彷彿一架天梯,
幸好我們是步落樓梯。

WD2-50 

牌樓中門為康熙皇帝御題「靈峰勝境」

WD2-51a

WD2-52

站在菩薩頂,抬頭見御筆,往下望108級階梯又氣勢非凡。

WD2-51

活靈活現的龍翔鳳舞彩繪和木刻

WD2-54

WD2-55

WD2-56

WD2-57

WD2-53

WD2-58 

WD2-59

WD2-60

WD2-123  

準備步落108級,小高說,不要數數是否真的是108級,也不要回頭望,會不吉利。不過我聽不清楚原因,沒聽書。

emoji8

一直往下走,其實是朝佛去。這道台階也真的非常陡峭巨汗巨汗巨汗巨汗巨汗

WD2-61

WD2-62

WD2-63

WD2-64

五台山的景點眾多, 我們今次原定遊覽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萬佛閣和殊像寺,但最終只能遊覽其中三個。

 

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該寺位於五台山中心區。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塑像,整座大殿開闊疏朗,古色古香。無量殿為磚砌結構,裏面供奉有銅鑄毗盧佛,該殿沒有房梁,形制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銅殿是一座青銅建築物,殿內有上萬尊小佛像,是罕見的銅製文物。顯通寺前的鐘樓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銅鐘——長鳴鐘,鐘的表面刻有一部萬餘字的楷書佛經 

 

顯通寺歷來地位顯赫,在宋代爲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該寺設“僧綱司”,統轄全山僧寺;清代,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協會、宗教文物管理局均設於此。 

 

WD2-67

往顯通寺看五台山的第二寶…大鐘 

大鐘樓在寺東南隅,明朝天啓四年(1624))建,面寬進深各三間,二層三簷十字歇山頂,周置回廊,下層磚砌券洞,刻有“震悟大千”橫匾一方。

WD2-66

WD2-68

北魏時稱大孚靈鷲寺,明初賜大顯通寺,萬曆年間改名永明寺,康熙26年復名大顯通寺,佔地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寺院。

WD2-69

寺內珍藏著從漢至清的各類文物寶藏。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唐朝石碑,分別以摹仿龍形和虎形刻有「龍」、「虎」二字。

顯通寺的山門前,有『龍』『虎』石碑把門,卻沒有『四大天王』的佈局。相傳五台山塔院寺與顯通寺原爲一寺,後分成兩寺,塔院寺分走了天王殿,後來顯通寺欲把水陸殿(今觀音殿)改爲山門殿,但傳說會發生火災,最後就有了『有龍虎把門,不用四大天王勞駕』的傳說

WD2-70

WD2-71

WD2-72

位於羅睺寺的唐代石獅,為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獅和『開花現佛』裝置,石獅位於天王殿前,不過我們路經羅寺前卻不知,過門不入。路过这儿

羅睺寺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康熙年間,該寺由青廟改為黃廟,住藏族喇嘛。羅睺寺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殿堂樓房超過110間,門旁有石獅子一對,為唐代遺物。羅睺寺是五台山五大禪寺之一,寺廟以佛祖釋迦牟尼的獨子羅睺羅名字命名,羅睺羅曾隨父求道,成爲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據說他曾在寺中顯聖並留下足迹,因此羅睺寺是佛教徒必定要參詣之地。 

 

另外,這裡也有一個『開花現佛』絞絲齒輪轉木盤的佛像裝置。頂端是一朵八瓣紅木蓮,每一花瓣外部繪一佛像。花芯是面向四方的四個佛像,裝飾精嚴,世稱四方佛。花柄為粗壯的主軸,下部通過大圓木盤,底部裝有絞絲齒輪。大圓木盤嵌在一個神台中間,雕刻著24個神像,佛教稱為二十四天,為護法神。絞動裝置時,花瓣張開,佛像露面全;轉動慢,花瓣張開小,佛像露面少;停止轉動,花瓣徐徐閉合,佛像隱沒。『開花現佛』構造新穎,工藝精細,在歷史上名聞中外。歷經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正常轉動及開閉,被譽爲古代機械設計及雕塑藝術的傑作。

 

WD2-65

網上圖片:『開花現佛』

la

外圓內方 ,做人之道

WD2-74

誰和誰和誰和誰和誰和誰?

WD2-74aemoji2

這是有趣的傳說。據說五台山的風水彷如一條龍脈。菩薩頂是龍尾,一道階梯如龍脊而下,龍頭的一方,原本有一個亭和一口井,康熙時改為兩個涼亭,彷如一對龍睛了。

WD2-73

WD2-75

經過七重殿,便見到顯通寺銅殿

銅殿方形,外觀重簷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佈置,象徵五座台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

WD2-76

七重殿宇分爲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可惜時間倉卒,我們沒有入內參觀

WD2-77

WD2-87

WD2-122  

踏上階梯參觀銅殿

WD2-78

WD2-79

WD2-80

WD2-81

WD2-82

WD2-83

WD2-84

 WD2-120-1  

WD2-121   

WD2-85

WD2-86

 

WD2-88

WD2-89 

WD2-90

WD2-124  

看罷銅寺,折返中軸,轉往大鐘樓

 

WD2-92

今天天氣也算炎熱,沒有如天氣預告的雨天,我們也走到汗流浹背。登上鐘樓,竟然是涼風颯颯,這裡可算是五台山景區內最舒服的景點之一啊!goodgoodgood 

鐘樓上遠眺五台山最高的塔:56.3米的塔院寺大白塔。

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圓盤形狀,其上爲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有銅鈕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是中國塔式建築中少見的珍品和孤例 

WD2-91 

顯通寺的大鐘樓上下兩層,寬深各3間,下層為石券門洞,供人進出。上層為木構建築,十字歇山頂,二層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層各有露明柱12根。頂脊四端,置有4個龍頭。檐角翹起,懸吊着12個風鈴。通瓦覆蓋,坡度適中。二層中間的閣內樑上,吊着一口9999.5斤重的大銅鐘,鐘錶刻佛經一部,字有萬餘,字體端正,清晰可辨,是五台山眾寺廟中最大的一口銅鐘,曰『幽冥鐘』。在鐘樓正面的石券門洞額上有「震悟大千」4個楷體金字,意思是幽冥鐘的鐘聲可喚醒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昏暗迷惑。

『幽冥鐘』實際重量爲9999.5斤。那麽爲何只差半斤而不鑄成1萬斤呢?據傳說是爲了避諱萬歲的萬字。 

WD2-93 

WD2-93a

我們原定要到塔院寺和萬佛閣(五爺廟)參觀,不過在這裡又出事了。

小高定了5:30在鐘樓下面集合,可是明明見過亞May和梁公子已經到達等待集合,在我們預備出發點人數時,二人卻不見了。

等了一會仍不見二人,我們時間又緊迫,所以十分焦急,Marcus 也再跑上鐘樓看看是否二人重上。最後我們覺得他們有機會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出了顯通寺的閘門,所以我們決定全部出閘找尋他們。可是,出去後並未見二人,而大家沒有他們在國內的手機號碼,只好在門口等著;Lucien 更是擔心,一個箭步飛奔走開到處找他們。

原來,二人並沒有出閘,等了一會終於出來,我們也鬆了一口氣。不過,亞May覺得自己沒有錯,因為她一直徘徊在鐘樓附近(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錯的是我們,走了出閘……。

Imagegiphygiff

 

塔院寺

 

塔院寺內有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體潔白,被譽為「清涼第一聖境」。塔頂懸有兩百餘個銅鈴,風吹時聲音清脆。白塔的東邊有一座小白塔,相傳此塔內藏有文殊菩薩顯聖時遺留的金髮,因此又稱文殊髮塔。藏經閣在大白塔北側,為木結構建築,內有用漢、蒙、藏多種文字所寫的經書兩萬多冊。此塔其規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模、規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北海的白塔塔高只有15米左右,而五台山的這座白塔塔高達50餘米,全為實心修築,建成實心塔是因為佛教講究的就是誠心實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資138萬元經過重新修建,整個塔身高大挺拔,氣勢恢弘,雍容高貴,為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標誌。 

WD2-95

WD2-96

WD2-97

WD2-98

 

大白塔

全名叫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又叫大慈延壽寶塔。大白塔通高56.4米。塔基為正方形,磚縫全用米漿、石灰攪拌砌築。全塔各部粗細相間,造型優美。塔面為白色,形如藻瓶,塔盤、寶珠有銅飾品,塔上,風磨銅寶瓶高5米,覆盤兩米多,懸銅鈴,252個銅鈴風吹作響,聲音悅耳。 

傳說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設一個“無遮大會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窮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來者都分給一樣的飲食。 有一年設無遮大會齋,齋飯的鐘聲響過,人們向塔院寺湧來,有一個叫化子模樣的女人,懷裏抱著一個孩子,身邊拖著一個孩子,身後跟著一條狗,也隨著人群湧入寺內。她擠上前,對分飯食的庫頭和尚說:“我有急事,請先分給我吃吧!”庫頭和尚給了她三份飯食,連兩個孩子的也有了。這個貧女又說:“狗有生命,也該給一份。”和尚又勉強給了一份。殊料貧女又說:“我腹內有子,尚須分食。”庫頭和尚發怒道:“肚裏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貪得無厭!”貧女進而分辯道:“衆生平等,肚裏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隨後,從袖子裏取出一把剪子來,剪下一把頭髮,放在案桌上,用偈語唱道:“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越三界,卻被阿師嫌。”說罷,就躍身騰空,變成文殊菩薩,引著的狗變成了神獅,兩個孩子變成了天童。庫頭和尚慚愧不已。後來,在文殊菩薩顯聖處建了白塔,把菩薩留下的頭發放在裏面供養起來  

 

WD2-94

WD2-99

WD2-100

走到這裡,已經沒有力氣了。不過,塔院寺裡,信眾可繞行白塔,撫轉法輪祈福,又是另一個非常吸引的景點。 

WD2-101

WD2-102

參觀完塔院寺後,打算去最後一個景點…萬佛閣

WD2-103

佛閣(五爺廟)

 

位於塔院寺山門石階東側,是塔院寺的屬廟。該院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現存殿宇多為清代所建。寺廟占地面積為2000平方米,共有殿堂樓閣20間。五台山上祈願最靈驗,名聲顯赫的,就是萬佛閣。現在建築多為清代重修後的遺存。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台。

 

 

五爺廟傳說

 

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龍傳說五台山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神話傳說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區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並不是清涼勝境,​​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但清是龍王的五個兒子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文殊菩薩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

 

 

原定參觀的殊像寺是肯定趕不上,小高說,那邊寺院較小,主要是看全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薩像,但他希望我們能趕上參觀萬佛閣,結果到達時,剛好看到萬佛閣入口管理員關門,無法進入,如果之前不是尋人而耽誤了時間,或許已可進入,這個也是緣份吧。

WD2-104

WD2-105

小高說我們可以在這裡逗留30分鐘,但不能入廟,逗留這裡也沒什麼可看,所以我們決定早一點離去吃晚餐。

WD2-107

WD2-106

今晚我們住的是五台山友誼賓館。雖然是夏季,賓館內沒有空調,但只要開窗,便涼風拂面。

WD2-110

WD2-111

WD2-112  

五台山景區範圍非常大,除了我們提及的五個主要景點外,還有要踏上1080級石階『大智路』的黛螺頂,黛螺頂把五座台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裏也就等於上了五座台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台”。另外有寫字崖、大朝台、龍泉寺等景點,所以建議來五台山遊玩,需預留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